1997年12月日本學者開始報道,在一位不明原因的輸血後肝炎病患血清中,偵測到一種新的DNA病毒,而根據病患TT開頭的名字,而被稱為「TTV」,恰巧又與「transfusion-transmitted virus」即輸血後肝炎(TTH)的縮寫一致,也因而延用此病名,來敘述與輸血相關的肝炎疾病。
目前在臨床上已知TTV是類似「細小病毒」的一種另類病毒,其為單鏈的DNA病毒,無外套包膜,而TTV感染的主要檢測方法是應用PCR(聚合酶鏈反應)技術。
TTV在各類型肝病患者以及接受輸血及其血製品的高危險人口群中均有較高的檢出率。在臨床上,在某些原因不明的急性非A至非G型肝炎罹患者的糞便中,也能檢出TTV-DNA的基因體。由此亦說明TTV是部分非A至非G型肝炎罹患者致病的其中因子之一。
在臨床上,非A至非G型肝炎罹患者中確實亦有存在TTV的感染的可能性。TTV-DNA存在於肝細胞膜或細胞質內。在急性肝炎期時,TTV瀰漫分布於肝小葉內;而慢性肝炎期中,TTV-DNA則主要分布於肝小葉間的彙管區附近。所以,TTV實際上是一種「趨肝性病毒」,並能引起臨床病理改變,在重型肝炎中亦有較高的發生率,可能是末知病毒致急性和慢性及猛爆性肝炎的病因之一。因此,TTV是一種DNA病毒,與原因不明的肝硬化及猛爆性肝衰竭的急性惡化有關。在慢性C型肝炎及慢性B型肝炎病人中的發病率較高。
台灣地區是B型肝病高盛行區,TTV病毒在人口群中的檢出率也比較高,因此,目前亟需對TTV病毒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如進行組織學研究、前瞻性流行病的研究以及建立TIV病毒動物感染模型,以便能做好預防與保健之道。
在一般捐血者中的TTH帶原者較為常見,而靜脈注射毒癮者更是TTH病毒感染的高危險群。部分非A至非G型肝炎可能與TTH有關。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證實在非A至非G型肝炎罹患者中,其中發現有TIV慢性感染者佔43%。肝功能異常而無A-G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捐血者中,其TTV-DNA陽性率竟高達35%,明顯高於肝功肝正常的捐血者,由此亦顯示捐血者中不乏存有TTH病毒的感染。TTH肝炎亦可以健康帶原者的狀態表現出來,除了輸血是可能傳播TTH病毒的主要的途徑之外,TTH病毒也可經由糞-口途徑傳播。
此外,血液透析者中存在較高比率的TTH病毒感染,而由流行病學的研究更發現B型和C型肝炎常重覆感染TTH病毒,而導致B型和C型肝炎衍生急性惡化的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