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型肝炎病毒是屬於RNA病毒之一種,其在臨床流行病學的形態與A型肝炎病毒相類似,E型肝炎病毒本身的直徑大約在29-32nm之間,是屬於杯狀病毒科,人類是其主要宿主,但亦可在黑猩猩以及Cynmolgus macaques(一物類似獮猴的動物)之間互相傳染。
E型肝炎病毒主要是經由糞-口途徑傳染的,而在某些地區的爆發性大流行亦主要由於飲水被汙染(因大雨洪水汙染水源)以及汙染食物而造成地區性大傳染。
E型病毒的主要流行地區包括有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蘇聯、阿爾及利亞、利比亞、索馬尼亞以及中國大陸,這些國家都曾經發生過區域性的大流行,被感染罹患者亦主要是男性年輕人,而被感染孕婦的死亡率約在10-20%之間。
根據台灣本土的流行病學研究探討,發現在南部某些地區之未分類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罹患者中,其血清中偵測出E型肝炎病毒之抗體高達22%。
在臨床上,絕大部分急性E型肝炎罹患者在感染E型肝炎病毒之後,都能夠產生相對應具有免疫保護能力的E型肝炎抗體,而不會演變為慢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