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型肝炎

分享給好友

D型肝炎病毒是一種直徑大小在35-37nm的類病毒顆粒,主要由特殊的核心抗原(稱之為delta抗原)以及外部套以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而形成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顆粒,其亦是RNA病毒;此外,D型肝炎病毒是一種具有缺陷的病毒,其無法獨自感染宿主細胞,而必須與B型肝炎病毒同時感染宿主,才能夠達到其繁殖及生長的目的。除此之外,D型肝炎病毒亦可以感染B型肝炎帶原者,而成為所謂的「同期感染」;此外,根據臨床病毒學的研究探討,發現D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可以抑制B型肝炎病毒的活躍。

 人類是D型肝炎病毒的主要感染宿主,其感染途徑相類似於B型肝炎病毒,亦可以經由性行為而感染,但周產期的感染個案較為少見。根據動物實驗的研究發現D型肝炎病毒的潛伏期大約在2-10個星期左右,而其在人類中的潛伏期尚未有明確的定論。D型肝炎病毒主要發現於B型肝炎病毒的高盛行區,其中包括非洲及亞洲、南美洲以及義大利南方;根據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B型肝炎帶原妓女有較高的D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大約在21.1%左右)。

 D型肝炎的感染通常是突發性,其臨床症狀及表徵與B型肝炎感染相類似。在臨床上,D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會導致慢性B型肝炎的急性惡化,D型肝炎可以自限痊癒亦可以進行為慢性D型肝炎。因此,在B型肝炎帶原者的自然病史中,假若突然發生肝功能及性惡化,亦要考慮是否有D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亦要考慮是否有D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在臨床上有25-50%的猛暴性B型肝炎是導源於D型肝炎病毒的「再次感染」,而D型肝炎的「再次感染」亦形成慢性D型肝炎,在臨床上,可以經由偵測D型肝炎抗體來篩檢出D型肝炎的感染,而偵測其IgM球蛋白亦可以診斷出急性D型肝炎(同期感染)的存在。

目前尚未發展出有效對抗D型肝炎病毒的藥物。但在臨床上可以經由B型肝炎疫苗的接種注射,來減少慢性B型肝炎病毒之帶原率,以達到遏阻D型肝炎病毒的傳染及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