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地區,「輻射屋」居民長期曝露在低劑量輻射照射下,是否會
衍生「輻射病」,一直是學者與受害者爭議不斷的社會問題。「慢性
輻射病」是由於長期或反復受到過量電離輻射作用所衍生特定的疾病
,其發病緩慢,在臨床上則以「造血組織」的損傷為主。罹患者本身
的白血球、血小板和紅血球都出現明顯的減少,但其典型的症狀及表
徵則常以某些神經衰弱症候群呈現出來,其中包括有全身倦怠、精神
萎靡不振,工作易勞累、頭昏頭痛,視力減退、意志力不集中、近期
記憶衰減、易激動、失眠、心悸、胸部壓悶感、多汗、毛髮掉落、食
慾不振、噁心或腹部不適。
衍生「輻射病」,一直是學者與受害者爭議不斷的社會問題。「慢性
輻射病」是由於長期或反復受到過量電離輻射作用所衍生特定的疾病
,其發病緩慢,在臨床上則以「造血組織」的損傷為主。罹患者本身
的白血球、血小板和紅血球都出現明顯的減少,但其典型的症狀及表
徵則常以某些神經衰弱症候群呈現出來,其中包括有全身倦怠、精神
萎靡不振,工作易勞累、頭昏頭痛,視力減退、意志力不集中、近期
記憶衰減、易激動、失眠、心悸、胸部壓悶感、多汗、毛髮掉落、食
慾不振、噁心或腹部不適。
在臨床上,也有為數不少的個案則呈現齒齦出血、流鼻血、皮膚瘀斑
等出血症狀及表徵。女性罹患者則可能出現經血過量、月經失調甚至
痛經。男性罹患者或許出現性慾減退甚至陽萎。此外,個體免疫抵抗
力下降,容易衍生某些嚴重的感染症;雖然如此,早期「慢性輻射病
」罹患者常無明顯的臨床表徵,僅在神經學檢查上會出現腱反射異常
或是輕微的神經衰弱症狀。
某些個案在早期則先呈現皮膚或眼睛方面的病變,如手皮膚乾燥、過
度角化、粗糙、皸裂、脫屑,指甲容易脆裂。眼睛在長期受到輻射線
的照射之下,則亦易衍生晶狀體混濁,進而導致白內障。
事實上,輻射病的嚴重度與個體本身的敏感性、年齡、性別、環境條
件、營養以及健康狀況十分有關,也與所接受的電離輻射劑量及電離
輻射性質有明顯關係。
預防急性輻射病應迅速離開輻射核能洩漏地區,並往上風方移動,鄰
近民眾應用白色衣布包裹頭部,盡量不要讓皮膚裸露在外;一旦到達
安全地區後,則立刻脫去原來的衣褲鞋帽,並徹底全身清洗乾淨,尤
其是有可能被輻射性塵埃污染的部位。
在臨床上,「慢性輻射病」並沒有具體特效的治療方法,僅能採取症
狀治療。因此,對於「慢性輻射病」罹患者應給予充分的解釋病情,
使其對輻射病有正確的認知,並進一步逐漸消除其對未來或許會產生
某些病症的恐懼心理;此外,罹患者亦應養成適當有恆的運動,採取
均衡營養,以便增加其對某些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力及抵抗力。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