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視的高山症

分享給好友

旅遊者莫欺水更莫欺山
〜藏在雲深不知處的「高山症」

引言

   近些年以來,民眾正熱衷於前往某些特定的「高原區」旅遊,但由於這些旅遊者一向都是生長在海平面的自然環境中,而一旦驟然暴露於屬於「低氣壓」、「低氧氣」的生態環境中,或許某些個體會衍生因「氣壓氧氣不適應」所導致的健康及生命風險;因此,欲前往高原區旅遊的民眾,勢必一定要在成行前做好萬全的準備,甚至親自去諮詢您的家庭醫師相關預防高山症的醫療問題,以免到時因不察而衍生某些可以預測及防治的健康問題1

    在臨床上,高山症(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常發生於初次攀登高於海拔2,700公尺以上的高山旅遊者(圖一),其主要形成原因是由於高原區環境中本身的低氣壓(肺泡氧分壓為60毫米汞柱)以及低氧氣(動脈血氧濃度為90%)所造成的。根據統計,全世界有近3,000萬人是居住在高於2,700公尺以上的高原區,但長期居住在海平面的登山旅遊者,若在高山中停留一至三個月左右,也可慢慢適應高山上的低氣壓的環境2;而通常在海拔3,000公尺以下一般人均能適應外界環境,但在超過5,000公尺以上時,絕大部分的在平地居住的旅遊者都會出現不等程度的症狀;此外,當地人也會罹患不等程度的高山症,更有文獻報導曾有國際性馬拉松賽跑選手曾在攀爬高山途中而引發高山症的個案。

圖一、急性高山症盛行率(%)全球分佈圖(取材於Barry PW, Pollard AJ: BMJ 2003; 326: 915-919.)

表一、不同高度(公尺)的氧氣分壓(單位為毫米汞柱)

高度PBPiO2PaO2PaCO2SaO2
0760149944197
1,500630122663992
2,400564108603789
3,000523100533685
3,70048391523583
4,60041276443275
5,50037969402971
6,10034963382165
7,30028052341650

附註:PB=大氣壓力, PiO2=吸入氧氣壓力, PaO2=動脈氧氣壓力, PaCO2=動脈二氧化碳壓力, SaO2%=動脈氧氣飽和度%

一般而言,超過地面三百公尺以上,氣壓即會隨著高度的上升而逐漸降低,空氣中含氧量亦較為稀薄(表一);也就是說,空氣中氧氣分壓(即每平方公升的氧氣濃度)會相對降低,也因而使得登山者出現因組織缺氧所導致的一連串合併症,其中包括呼吸急速、行動沉重、心跳快速、手掌及腳踝腫脹。臨床上,如果發病迅速,則可由輕微疲倦、呼吸困難、氣悶、失眠、頭痛、噁心、嘔吐及眩暈,嚴重至可能導致生命危險的高海拔肺水腫(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甚至罕見的急性高海拔肺水腫(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