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肝炎

分享給好友

在台灣地區居住的居民,假若一旦發現其有肝功能異常的現象(即所謂的肝炎),則首先必須要考慮的因素就是「病毒性肝炎」。目前 在臨床上已被確定的病毒性肝炎,包括有A型肝炎、B型肝炎、C型肝炎、D型肝炎、E型肝炎、G型肝炎以及輸血後肝炎(transfusion-transmitted hepatitis,TTH);雖然這些所謂「趨肝性病毒」(主要導致肝臟本身細胞損傷的病毒)在臨床症狀表徵上,有很多相類似的地方,但在流行病理學上、免疫學上、病因學上以及生理解剖學上都有其不同特異性的地方,而由了解每種不同病毒性肝炎的臨床病理學,在基層醫療上才能夠做好預防保健的工作。

 A型肝炎病毒被歸類為腸病毒72型,是屬於小病毒科,直徑大約在27nm,其是一種RNA病毒,人類是其唯一宿主。一旦感染A型肝炎後,其潛伏其在15-50天之間(平均在28-30天),主要是經由糞-口途徑傳染,因此在症狀出現前的一、兩個星期便可以在糞便中,尋找出A型肝炎病毒顆粒;而再肝功能發生異常或者出現症狀時,病毒由糞便的排泄量反而減少,而此時罹患個體會逐漸產生A型肝炎相對應的抗體,某些爆發性A型肝炎大流行的地方,主要導源於污染的飲水、生食海產以及生冷的食物,而絕少是經由非腸胃道之血液途徑傳染。

在開發中國家之健康成年人口群中,個體本身都以具有A型肝炎抗體的存在,因此在這些地方很少會發生A型肝炎的大流行。由於近年來衛生環境之改善。人們對於A型肝炎感染率降低,也因而使得A型肝炎的爆發流行增加;在已開發國家的罹患者大部分存在於托兒所、家中有急性肝炎感染者、前往A型肝炎流行區之旅遊者,甚至不當靜脈藥物注射者。

台灣地區在民國72年的流行病學探討中,發現各年齡群的A型肝炎感染率有逐年降低的趨勢,甚至發現10歲以下的孩童絕大部分尚未有A型肝炎病毒的抗體,尚未感染過A型肝炎病毒,亦即其隨時會受到A型肝炎病毒的侵害,因此,對於這一年齡群孩童有必要建議其接受A型肝炎病毒疫苗注射。

       而在急性或新近的A型肝炎病毒感染中,我們可以經由血清中偵測A型肝炎病毒中的IgM球蛋白來判定急性A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而此種IgM球蛋白可以存留在離患者的血清中4-6個星期左右;亦可以經由大規模的流行病學之證據,來確定診斷A型肝炎病毒的存在;但在流行病學的觀點上,A型肝炎病毒容易與急性E型肝炎病毒相互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