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在台灣地區也曾有散發性的「退伍軍人症」個案的發生;因此,在初夏來臨之際,也必需要對此或許會導致區域性傳染性疾病「退伍軍人症」提高警覺,以避免隨著目前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之後,再度成為威脅台灣地區民眾健康、生活及社會經濟的另一隱形殺手。
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統計,「退伍軍人症」年發病率約在每百萬人口十二人上下,男女比例約為2.5比1,潛伏期在二至十天左右,但絕少見於二十歲以下的人口群,世界各地區的感染率約在百分一至四之間,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十五至二十。
在臨床上,「退伍軍人症」是「非典型肺炎」的最主要病因(其他則為黴漿菌或病毒)之一。基本上,「退伍軍人桿菌」普遍存在於有水的環境中,其中常見的包括有河川、池塘及冷卻水塔;甚至某些已經由氯化處理過的自來水系統中,亦有退伍軍人桿菌的存在。
退伍軍人桿菌的主要散播途徑是經由空調系統的冷卻水塔以及熱水供應系統而來,其經由噴霧的水蒸氣微粒傳播傳播開來,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包括有冷卻水塔、蒸發冷凝器、除溼機、噴水池、蓮蓬頭、自來水水龍頭甚至牙醫師所使用的磨牙機是常見主要的傳染途徑。事實上,由一九七0年末期以來,「冷卻水塔」及「空調設備」已被確認是導致「退伍軍人症」傳染的兩大主要病源。
在臨床上,早期「退伍軍人症」所呈現的臨床症狀及表徵很類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或傷風)一般的症狀,大多數感染個體只需要在接受症狀治療後,大約在一個星期上下便會逐漸痊癒,也不會衍生肺炎的合併症;在臨床上,有特殊的血清抗體來確認「退伍軍人桿菌」的感染。
某些免疫抵抗力較弱的個體則會併發「肺炎」的症狀及表徵,呈現快速高燒(體溫高達攝氏39至∼40.5)、畏寒、乾咳、全身倦怠、厭食、肌肉酸痛、頭痛、頭昏、噁心、腹痛甚至腹瀉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呼吸衰竭的併發症。根據臨床經驗,得知罹患者年齡越大(大於五十歲)、慢性長期吸菸者、糖尿病、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腎臟病、癌症罹患者、免疫機能不全者、接受類固醇治療者或是器官移植者亦較易在受到感染後衍生「退伍軍人症肺炎」
。
根據流行病學的資料顯示,在臺北市區的冷卻水塔中的「退伍軍人菌」的檢出陽性率高達百分之六十四,顯示大多數冷卻塔都未能做好澈底清洗的工作。在臨床上,「退伍軍人症」的治療首選藥物是「紅黴素」,其療程至少服用十四至廿一天。此外,勤洗冷卻水塔是預防退伍軍人症衍生的最有效直接方法,而冷卻水塔至少每半年清洗一次,並在開始使用中央空調前,應將冷卻水塔給與消毒劑處理,而在水塔
閒置期間應將其內的蓄水排空,再利用消毒劑來抑制可能微生物的滋長。因此,在初夏即臨之際,一般使用中心空調設備的現代密閉大樓應做好相對應的預防設施,以免再次衍生「退伍軍人症」流行性傳染病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