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罹患者定期追蹤檢查的重要性

分享給好友

自公元一九九七年之後,世界衛生組織將正常人的血壓定在140/9O毫米汞柱以下,而高血壓則定義為收縮壓大於或等於14O毫米汞柱,同時或舒張壓大於或等於9O毫米汞柱。在臨床上,個體間隔一周以上的兩次血壓值(包括平躺及站立的血壓值)都超過130/85毫米汞柱,就可被診斷為高血壓。在高血壓罹患者身體狀態的評估中包括身高、體重、周邊循環狀態、
是否有標的器官的功能損傷,眼底視網膜病變、頸動脈雜音、心雜音或腹部雜音;此外,亦應注意個體是否正在服用某些可能影響血壓值的藥物如綜合感冒藥、口服避孕藥、某些減肥藥、甲狀腺素。

在臨床上,高血壓的罹患者應定期每年甚至半年接受胸部X光檢查、心電圖、尿液常規檢查(偵測是否存有尿蛋白或尿潛血)、糖化血色素、血比容、血脂肪、肌酸酐、鉀及鈣離子;而心臟超音波掃描檢查更可進一步評估心臟功能以及左心室是否有肥大的徵象。

一般高血壓罹患者的血壓應控制在140/9O毫米汞柱以下,根據研究指出收縮壓或舒張壓每上升5毫米汞柱,其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則增加20~30%。此外,某些大規模的研究也已証實糖尿病罹患者積極控制血壓有較佳的預後以及減少高血壓所衍生的合併症;因此,糖尿病罹患者的血壓應控制在130/8O毫米汞柱以下;而一旦高血壓合併腎臟病變(每日蛋白尿量大於一公克時),則其血壓最好控制在125/75毫米汞
柱以下。

高血壓的治療包括行為治療以及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即所謂的「非藥物性治療」,其中包括維持理想體重(體重每降低一公斤則可降低血壓一毫米汞柱)、減少鈉鹽的攝取(鈉鹽每日攝取量小於三毫克血壓可以降低5/3毫米汞柱)、絕對戒菸、有恆適量的運動、適度酒量、攝取適富含鉀、鈣及鎂離子的疏菜水果以及規律的生活型態。

在臨床上,常使用的高血壓藥物包括有利尿劑、乙型阻斷劑、甲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昇壓素轉化脢抑制劑以及昇壓素接受器阻斷劑;而為了達到理想的血壓,大多數罹患者需要服用兩種以上的藥物,以提高服藥的遵囑性以及抵消藥物相互間所衍生的副作用;此外,高血壓罹患者每日定時自我測量血壓值,以提供醫生做為藥物調節的參考依據也是很重要的。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