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近視的防治:從閱讀書籍時姿勢正確開始

分享給好友
「近視」是指遠距離的東西看不清楚的視力障礙。事實上,近視的發生與遺傳有一定的關係。某些人在長時期近距離工作後,可使近視的發生率增加;此外,在長時間閱讀、寫字或做精密的工作時,假若照明不當,皆亦可能衍生近視的問題;再者,某些嬰幼兒倘若尚存有營養的缺乏,亦會促使近視的早期出現。一般都以為近視是一種絕對性的遺傳疾病,但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近視罹患者的遺傳率不到百分之五,亦即百分之九十五的近視罹患者是由於後天的外在環境所造成的,因導致眼軸拉長(眼軸每增長一公分則近視就增加三百度左右)而形成「近視」。

青少年一旦罹患近視後,除了遠距離的視力減退外,中高度的近視罹患者或許還可以出現「玻璃體混濁」,即在看東西時,覺得眼睛前面好像有黑影在浮動似的。更甚者,高度近視罹患者或許還會出現外斜視、視網膜病變、黃斑部視力破壞、玻璃體混濁甚至視網膜剝離等嚴重的合併症。

在臨床上,在幼童經常會出現「假性近視」的現象,其主要是由於眼睛睫狀肌不正常過度的收縮,引起調節肌肉的痙攣,造成水晶體增厚,而使得來自於外界的平行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前,而導致近視的視力障礙;此時如果滴用一種稱之為「阿脫品」(Atropin)的眼藥水,或許會使睫狀肌麻痹或鬆弛下來;此外,或戴+1.50D的透鏡來做為調節,亦可使近視得以改善。

事實上,假性近視應該是一種調節性的近視障礙,而不是由於眼軸過長而導致的「真性近視」,其度數較輕而很少超過一百五十度以上,也較少合併「散光」的病變因此,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眼睛保健方面,更應該儘量避免長時間的近距離的看書或作業,而父母親更應該撥點時間,在假日攜帶青少年往郊外出遊,使得孩童有機會接受大自然及望遠眺視的機會;此外,均衡的營養、適量的運動、休息及睡眠,以及避免眼睛的過度疲勞也是很重要的。

「預防勝於治療」,眼睛的保健也不例外。預防近視的措施包括有對孩童進行維護眼睛的教育,例如閱讀書籍時要保持正確的姿勢;眼睛與書本的距離最好在35厘米左右;每次閱讀或寫字時間也不要太久,而每閱讀四十分鐘至一小時,最好能夠休息五至十分鐘,更千萬不要在走路,車上或躺在床上看閱讀書報;而在閱讀或寫字時的照明光線更要適當。

在學校方面的眼睛保健措施,包括有調整學生的作業量,改善學習環境,教室的採光及照明亦應達到標準,而黑板更不應有反光的現象。此外,課堂內的桌椅高度要與學生的身材相配襯,即書桌面要有一定的斜度。書籍字體大小要與相關年齡相符合,印刷更要清楚不要模糊,紙張的質感要良好。除了正規課業活動之外,學校當局更要定期的舉辦視力的保健活動,亦要安排學生有多點時間到郊外踏青,使眼睛
有更多的機會望遠處瞭望,如此才能使得調節水晶體的肌肉有機會好好的放鬆休息。

事實上;每個青少年都喜歡看電視及利用電視上網玩遊戲而電視機應安置在服眼睛視線的下方眼睛與電視機的距離應保持在電視機畫面對角線長度的五至七倍左右並千萬不要在全暗的室內來觀賞電視或玩電腦而每看半小時則需要休息五至十分鐘;此外,定期每年一至二次的視力測驗,也可以早期發現有青少年是否有視力下降的現象。事實上,由於目前小學生近視的發生率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而預防近視更
是家庭、學校及社會所應重視的切身問題。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