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脊柱側彎」是青少年常見的脊柱疾病,其不僅會影響青少年個體在發育中的外觀曲線優美之外,更會無形中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自卑;此外,脊柱側彎也會使得青少年本身胸廓構造造成畸形,以及心臟或肺臟受到壓迫,而女性青少年則會衍生骨盆變形;某些嚴重個案甚至會使得脊髓本身受到壓迫而造成四肢運動或感覺上的癱瘓。
在臨床上,「脊柱側彎」在病因的分類上,大致上可分為姿勢性脊柱側彎(又稱之為功能性脊柱側彎)以及結構性脊柱側彎(又稱之為器質性脊柱側彎)兩大類。
「姿勢性脊柱側彎」的特點是脊柱本身並無任何異常,其周圍鄰近的骨骼、軟骨、神經、肌肉以及韌帶等組織器官本身並沒有任何病變,但整個脊柱卻呈現側彎的現象。
在臨床上,造成姿勢性脊柱側彎的原因也很多,但絕大多數是青少年在青春發育期中的姿勢不良習慣甚至運動不足而造成,有些時候也由於長時間的不良姿勢做功課,甚至長期單肩背書包;或者眼睛屈光、斜視未得到及時的矯正,也會發生脊柱側彎的病變。
「姿勢性脊柱側彎」的臨床症狀較為輕,其脊柱彎曲的程度亦不會大於三十度角,有些時候罹患者在平躺時,脊柱側彎的症狀會減輕或消失。
事實上,絕大部份的脊柱側彎的個案是無自覺症狀的,也不會妨礙日常 生活的行動或工作。
在青春發育期中,青少年要對「姿勢性脊柱側彎」的病變加以預防,基本上要先矯正不正確的坐立姿勢;建議青少年學生使用背包式書包,或以雙肩交替來背書包。在平時亦要做好眼睛的保健工作,甚至老師亦要定期調動學生的座位,以使得桌椅高低比例適當。
在臨床上,已形成「姿勢性脊柱側彎」的罹患者,則亦可在醫師的指導之下,進行脊柱復健的活動,但必要要注意循序漸進,慢慢增加脊柱的運動量;倘若運動量過大,則會導致脊柱隆起病灶疼痛,或者肌肉過度疲勞,多數罹患者在經過一段時期的治療後,脊柱側彎的病症則會逐漸消失或停止進展,但要堅持至脊柱側彎不再進一步的惡化為止。
「結構性勢側彎」主要是指脊柱本身的骨骼、韌帶、椎間盤以及肌肉發生病變。事實上,導致「結構性脊柱側彎」的病因也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有特發性脊柱側彎、先天性脊柱側彎、肌肉神經性脊柱側彎。其中特發性脊柱側彎的病因較為複雜,而百分之七十的罹患者是找不到原因的。先天性脊柱側彎是由於其在胚胎時期,脊椎本身已發育障礙而引起,有的則是遺傳因素造成的,它常常持續發展,直到骨骼發育成熟,骨骼接端完全閉合為止。肌肉神經性側體彎是因一側肌肉麻痹,以及脊柱兩 力用力不平衡而造成,如小兒麻痹甚至腦血管病變的後遺症。
在臨床上,「結構性脊柱側彎」需要早期發現以及早期治療,否則會形成不等程度的不可逆功能障礙。通常來說,罹患者在彎腰後一側背部有輕度降起,站立時可見雙肩不等高,女性女性青少年則會出現骨盆傾斜、走路不穩以及胸部一側塌陷;而脊柱在站立時可呈現輕度的側彎。
在脊柱發育不完全的兒童期甚至青春期,脊柱側彎畸形不超過四十度角者,都可以非手術療法來矯正。非手術療法不但可使罹患者的畸形症狀得到不等程度的好轉,而且也可以防止脊柱側彎畸形進一步發展。年幼者或彎度較小者,可用運動療法再配合使用其他類型的支架,來緩解側彎的發展。此外,脊柱側彎在二十至四十度角者,則可用特製支架或石膏背心來限制胸廓畸形的發展,而支架要用到骨骼發育成熟完全以後才停止。
在臨床上,脊柱側彎畸形超過五十度角,同時伴隨有各種心肺病變合併症,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學習及工作者,就要到醫院去檢查確診,並採取固定療法或手術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