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與泡湯知多少

分享給好友

冬季時分,有不少的民眾會在假日期間,到近郊的溫泉區去「泡湯」,並同時做為疾病治療的目的。事實上,當人體浸泡在含有礦物質的溫水中,所產生治療效果可能的機轉有各種不同的學說。當身體浸泡在溫泉水中,由於液體靜力壓的關係,會使得血液在體內快速循環,而產生「利尿」的效果;此外,由於水本身的浮力以及溫熱效應使得肌肉的張力度減少,而對於某些罹患「風濕性關節炎」所造成腫脹的關節,亦有消退腫脹以及緩解疼痛,而進一步改善關節活動的效果。

根據生理學的研究,溫泉中的熱能可以增加某些荷爾蒙在血液中的濃度,如腎上腺荷爾蒙、生長激素以及β─嗎啡,此類荷爾蒙對於疼痛有顯著快速緩解的效果;再者,其亦可以抑制體內免疫球蛋白的增生,而由此降低風濕性關節炎本身的發炎反應以及減少其疼痛;而溫熱本身亦可以增加肌腱以及筋膜的伸展性,並促進病變關節的活動性。

在眾多原因所導致的「關節炎疾病」的臨床研究中,發現罹患者體內有某些稀少金屬或元素呈現異常代謝的現象,如在「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患中,或許可以發現其血請中有硒元素以及鋅元素濃度的減少現象。事實上,溫泉本身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如硒、鎂、鋅、銅、硫磺、鈣、鈉、氯等等。因此,有些研究者認為這些礦物質可以經由皮膚的吸收,來增加血清中稀有金屬元素的濃度,而降低關節炎的罹患率。

事實上,病患在關節炎的發炎過程中,除了必須要以休息來緩解炎症的進行之外,「泡湯」則可以減輕關節炎的疼痛以及避免其長期無法活動所導致「攣縮」的併發症,再加上經由放鬆個體緊張情緒,來達到身心休息緩解以及減少壓力的目的。

個體在「泡湯」時,皮膚若有任何開放性的病變,千萬不要去泡洗溫泉,否則皮膚會因溫泉本身的熱度而導致皮膚病灶的潰爛。此外,建議做溫泉浴時泡在池中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一小時,而在至少間隔兩小時以上,才再作第二次的泡浴,這是「泡湯」的最基本防護皮膚的方法。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