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的預防 著重於控制細菌感染的重要性

分享給好友

膽結石的成分及其解剖學的分類,在臨床上,根據化學成分的分類,膽結石可以分為下述三大類:

一、膽固醇性膽結石:膽固醇性膽結石的肉眼外觀呈白色,常為圓形或卵圓形,表面光滑或呈顆粒狀。膽固醇性膽結石大多發生在膽囊內,由於膽固醇性膽結石的發生與代謝有密切關係,故亦稱之為「代謝性結石」。基本上,膽汁中膽固醇增加的原因包括有肥胖、服用降血脂藥物、服用女性荷爾蒙以及攝取高油脂類食物。

二、膽色素性膽結石:膽色素結石大多數是以「膽紅素鈣」為主,其中的黑色素結石外觀不定型,質地堅硬而表面光滑,其主要成分為色素聚合物、磷酸鈣以及硫酸鈣,常發在在膽囊內;而膽色素鈣常呈棕黃色小顆粒狀,質地鬆軟,其主要成分有膽色素鈣、脂肪酸鈣以及膽固醇,由於鬆軟不成形又稱為「泥沙樣結石」即一般俗稱的「膽沙」,常發生在膽管內。

三、混合性膽結石:混合性膽結石的主要成分亦是膽固醇、膽色素以及鈣鹽,其外形呈多面角形,表面光滑,呈深綠色或棕黃色顆粒,往往數目較多,排列整齊,其切面多呈環層狀,亦多發生在膽囊內。

事實上,根據膽結石分佈部位而分類時,膽結石可以分為「肝內膽管結石」,「膽囊結石」以及「肝外膽管結石」(其中又可細分為肝外膽管結石以及總膽管結石)。「總膽管結石」又可分為「原發性結石」,即原本就發生在肝管內,絕大多數為「膽色素結石,以及「繼發性結石」,即結石先在膽囊內形成,後經膽囊管進入總膽管,然後存在於總膽管內而形成,這類結石大多數屬於混合性結石。

非結石性膽囊炎的成因有哪些情況?

事實上,在膽囊炎罹患者中有90∼95%是導源於「膽結石」而引起的,但也某些少數個案是找不出結石的存在,其中較為常見的有以下五種情況:

一、阻塞性膽囊炎:
由於膽囊管本身過長或過於扭曲、腹腔內有黏連病變以及鄰近淋
巴結腫大(甚至腫瘤)的存在,而造成膽囊管阻塞,使膽囊排空
發生障礙,造成化學刺激以及細菌感染的有利條件。

二、化學性膽囊炎:
由於膽汁濃度增加,或胰臟消化脢逆流至膽囊,而引起膽囊黏膜
發生炎症變化。

三、細菌性膽囊炎:
細菌感染可來自血液循環,亦可來自腸道本身,或細菌本身經由
鄰近器官播散到膽囊,而引起的膽囊感染。

四、病毒性膽囊炎:
肝炎性病毒直接或間接影響膽囊的變化,而衍生病毒性炎症反應。

五、創傷後或手術後膽囊炎:
身體受到嚴重創傷或做過其他較大手術後,由於血容量不足或血
管痙攣,而導致血液循環障礙,使膽囊壁發生缺血甚至及壞死,
而並繼發膽囊黏膜感染的併發症。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