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膽結石與肝功能及膽汁的新陳代謝有關,由於肝機能異常亦會使得膽汁成分有所改變;因此,在臨床上慢性肝炎(尤其肝硬化)患者,有較高的膽結石罹患率。反之,其他膽道結石最常見的主因大部分是由於膽管本身發生先天性狹窄,或者膽道受到腸道中細菌(主要是大腸桿菌)的感染,而使得膽道內皮細胞損傷,再加上膽汁成分變異而形成結石。
再者,膽結石成分還是以膽汁為主(其餘包括膽固醇、膽色素、甚至鈣離子);在正常的化學及物理環境下,大多數的人都不會產生膽結石;但假若個體本身飲食不當或膽道發生病菌感染,再加上排泄通路阻塞(便祕),則易使膽汁中過量的成分析出沈澱而形成結石。因此,在日常飲食習慣中,應該避免食用高醣類、高油脂類(甚至高膽固醇類)食物,以免使得膽汁中的三種脂類(膽固醇、卵磷脂、膽汁酸)成分分配不均,則會較易有結石結晶析出;假若個體攝取過多膽固醇類食物,則容易產生「膽固醇性膽結石」;此外,個體罹患習慣性便祕亦較易使得腸內細菌(尤其是大腸桿菌)沿著膽道上行而使得膽道發生細菌感染,如此亦容易生成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