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是分解、消化及吸收食物的重要器官,而人體亦由胃腸道來攝取營養,以及提供維護身體機能及做為修復老舊細胞的最主要原料;臨床上,絕大部分的胃腸疾病都導因於不良的飲食習慣,如狼吞虎嚥、暴飲暴食或不當的「節食」,而刺激性的「辛酸辣」食物亦會直接傷害到胃腸道黏膜,使得胃腸道黏膜發生不等程度的傷害,如表淺性發炎、糜爛、潰瘍,甚至腸壁穿孔而導致腹膜炎;而為數不少的胃腸道症狀都是源自於其本身蠕動機能的障礙或不協調,而導致在臨床上出現噁心、腹痛、腹脹以及便祕的現象;因此,預防胃腸道疾病的發生,其中飲食行為的矯正是很重要的;如在飲用液體食物,千萬不要過於快速的吞嚥,而在喝水時將水分或液體物質先含在口腔內一至五秒鐘左右,如此的步驟不僅可以使得液體食物的溫度能夠有充分的時間受到體溫的調節,混在液體中的空氣亦可以在口腔停頓中由鼻腔「飄逸」出來;此外,吞嚥時亦不要過於快速,否則易導致胃部突然膨脹,並因而刺激其分泌出過多的胃酸及消化液;再者,此動作亦可讓感到口渴的口腔黏膜能夠得到充分的濕潤。「狼吞虎嚥」的飲食行為會導致胃腸道分泌消化液的功能發生紊亂,進而造成胃腸道黏膜發生加成的傷害;此外,某些人或許有在空腹時「嚼口香糖」的習慣,如此不僅會製造過多的唾液,也會間接刺激胃酸過度的不當分泌,而多次的吞嚥動作,亦在無形中吞下不少的空氣,而導致身體發生嗝氣以及異常排氣(放屁)的現象。
胃腸道器官除了消化吸收養分原料之外,亦需將攝取食物所殘留的廢物排泄出體外;假若缺乏規律性的胃腸蠕動現象,便會造成便祕的習慣,如此不僅容易引起胃腸機能的障礙,亦會導致腸阻塞,痔瘡形成及惡化,甚至亦是造成大腸癌流行成的主要原因。某些曾經接受剖腹手術的患者亦會使其粘連性腸阻塞激發出來,嚴重者或許需要再次接受剖腹粘連剝離手術治療,才能夠避免腸壞死的命運;因此,個體必須要養成定時(甚至定點)排便的習慣,此外適宜的水分及蔬菜水果的攝取,以及有恆的運動都可以維護胃腸道正常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