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躁性大腸症候群」又稱之為「機能性胃腸障礙」,是胃腸科特別門診中最常見的病症之一。在臨床上,激躁性大腸症候群患者所表現的症狀不外是某些非特異性的症候群,如腹脹、腹鳴、打嗝、排氣、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甚至少數人會表現出慢性便秘及腹瀉,或者某些心身症如頭痛、心悸、胸痛、胸悶及失眠等症狀。
由於症狀時好時壞,使得患者不堪其擾,而看診醫生也會根據以上的症狀,要求患者接受某些特殊檢查,其中包括胸部及腹部X光攝影檢查、胃內視鏡檢查、腹部超音波掃描撿查,但往往都未能發現任何相關胃腸道的病變,而且症狀也無法在接受藥物服用後緩解或消失。雖然主治醫師費盡口舌解釋病患的病情,主要是導源於精神焦慮及飲食種類之攝取不當,但此時焦慮的患者或許會進一步要求醫師,希望能夠施行大腸鋇劑X光攝影檢查,甚至大腸纖維內視鏡檢查及甲狀腺機能檢查,以期能找出確實的病症,但所有的檢查及結果都是正常的,這就是「激躁性大腸症候群」的典型的臨床過程及檢查步驟。
事實上,引起「激躁性大腸症候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暴飲暴食,更由於飲食的過速而吃進過多的空氣,再加上進食過多某些容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及其豆製品、高麗菜、小黃瓜、玉米、地瓜、洋蔥,甚至饅頭或麵包,這些食物在短時間內快速的大量服用後,都會使得體內腸管發生過量的空氣,而這些空氣會刺激腸管異常的蠕動,而在臨床上產生打嗝、腹痛、腹脹以及放屁的現象。
此外,某些人喜歡在空腹時嚼口香糖,這不僅會刺激胃腸產生額外的胃酸,更會因而吞食入過量的空氣;根據生理學的研究,每吞下一口水,大約同時也吞進二∼五毫升的空氣,而造成胃腸機能性的蠕動障礙。
因此,在臨床上,當醫師遇到這類病患時,除了給予症狀治療以外,也要教育患者做好飲食習慣的改善;少數患者或許需要鎮定劑的服用,以紓解平時因讀書或工作過度的緊張、情緒的焦慮或沮喪;同時,醫師的心理輔導及支持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