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是一種「沒有特效藥」的疾病嗎?

分享給好友

事實上,「胃下垂」並非是一種器質性胃腸病;換言之,「胃下垂」僅是解剖學上位置及形態異於一般人所導致的胃腸功能障礙而言。此外,罹患者本身或多或少都存有精神上失調的現象如頭痛、頭昏、容易疲倦、情緒消極、心悸以及失眠等症狀。

所謂「胃下垂」,簡單的說,就是胃的位置發生下垂的現象,可能是由於胃臟周圍相關韌帶發生鬆弛,而無法將胃臟固定在正常的位置;或是於胃平滑肌無法保持正常張力;或是胃的結締組織比較薄弱,而使胃呈現張力不足的現象。

「胃下垂」罹患者一般都是體質瘦弱而身材高姚的中年婦女,某些會發生在產後婦女,或者長期從事站立工作者;然而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有「胃下垂」,事實上,應該經過鋇劑上消化道X光攝影檢查才能確定「胃下垂」的診斷。通常來說,「胃下垂」在X光攝影之下可以發現胃體細長,並且胃小彎角在骼脊(髖骨上端)聯線以下之位置,由此便可確定為有「胃下垂」的病症了。

在臨床上,與其說「胃下垂」是一種病態,不如說是它是一種症候群。對於「胃下垂」罹患者而言,應著重於教育其認識胃下垂本身的病徵,並強調在生活形態上以及飲食習慣上,作適當的調整。

首先應少量多餐,避免暴飲暴食,以免使得胃臟過度負擔。某些容易產氣的食品如汽水、啤酒、麵包、鰻頭、豆類及豆製品、包心菜、蘿蔔、馬鈴薯、玉蜀黍等,儘量不要一時進食過量;而對於牛乳耐受不良者,亦以少喝牛乳為妙。此外,在空腹時或正餐進食前,不要大量飲用過包飲料、水份或流質類食物,飯後最好能夠向右側躺二十至三十分鐘,以利食物能儘早排入十二指腸,並儘量避免在飯後從事劇烈的活動或運動。此外,某些可以增加腹肌張力以及腹壓等的運動如仰臥起坐及伏地挺身不妨持之以恆的來鍛煉,而體弱的罹患者亦可以增胖來減少胃下垂的症狀。

此外,假若病患本身有便祕的習慣,不妨能加以矯正,以利大便通暢,如此亦可減少「胃下垂」的症狀的出現。畢竟對於「胃下垂」的治療並無所謂的特效藥,或許某些病患需要照會精神科醫師,給予精神上的支持及衛教。(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