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間歇性腹痛原因:大腸憩室症及大腸憩室炎

分享給好友
基本上,「大腸憩室症」的形成主要是因為現代人飲食習慣缺乏攝取蔬菜水果等高纖維的食物所致。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大腸憩室症」在十九世紀仍是一個少見的胃腸道疾病,其罹患率僅約在百分之五上下;但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大腸憩室症」已成為已開發國家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近年來,居住在臺灣地區民眾的飲食習慣亦逐漸在西方化中,也促使更多的人口群有罹患「大腸憩室症」的傾向。根據一項非正式的統計,四十歲以上的台灣地區其中約有百分之四十罹患有程度不等的「大腸憩室症」,其罹患率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在增加。

事實上,在病理生理學上,得知「大腸憩室」好比是一個向腸壁外突出而與腸腔相通的一個小袋子,其形成的主要機制是由於食物中缺乏纖維質,不僅使得糞便較易乾燥,更使得腸道在蠕動時,必需更加用力才能向前推動糞便,久而久之使得腸壁肌肉變得較厚;而一旦大腸收縮蠕動時,便導致腸道內壓異常升高,使得腸壁較弱處逐漸向外突出而衍生「憩室」。

在臨床上,初期絕大部份的憩室罹患者是沒有任何症狀及表徵的,但倘若憩室出口因食物或糞便而造成阻塞時,在臨床上就會衍生「憩室炎」,嚴重者甚至併發腸壁破裂穿孔、膿瘍,少數老年罹患者甚至導致腹膜炎以及敗血症而危及生命;此外,由於長期處於發炎的狀態而造成腸壁纖維化,這也是中老年人主訴反覆性「腸阻塞」或「慢性腹痛」必須要考慮到的鑑別診斷之一。再者,由於糞便在憩室內長期磨損腸壁,也有可能導致黏膜糜爛甚至潰瘍,或併發消化道出血的合併症。

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西方國家的「大腸憩室」罹病者最常分佈在左側大腸,尤其是「乙狀結腸」最為常見,而右側大腸則較為少見;但在東方國家(如日本、泰國、新加坡以及台灣地區)大腸憩室的分佈則以右側大腸比較多;因此,在臨床上對的腹痛的鑑別診斷,亦應將此差異考慮在內。

眾所周知,食物中過度缺乏纖維質是形成憩室的主因,而其較為常見的症狀包括有便秘、間歇性腹痛或腹脹;但一旦罹患者在攝取適量的高纖維食物後,症狀或許就會緩解;在臨床上,憩室一旦發炎,罹病者或許亦會出現發燒、腹痛、噁心、嘔吐以及白血球計數增高的症狀及表徵;此外,倘若憩室是位於右下腹部,其症狀及表徵或許會類似「急性闌尾炎」,此時則必需要做一番詳細的鑑別診斷;因為倘若是
「急性闌尾炎」,則唯有接受手術開刀治療一途了。

在臨床治療上,「急性憩室炎」若能夠即時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並不一定要接受手術治療。在臨床治療上,通常要求罹患者暫時禁食,並給予適當的抗生素以及靜脈輸液治療,而絕大多數病患的症狀都能得以緩解;少數個案則會出現高燒、白血球異常昇高,甚至明顯的「腹膜炎」表徵,此時則必需要考慮是否有併發腸道膿瘍或穿孔的可能性,若不及時接受手術治療,則有衍生敗血症而導致死亡之虞。

假如罹患者是以大量「胃腸道出血」的表徵呈現出來,則必須立刻給予靜脈輸液甚至輸血治療,但絕大部分的憩室出血都會自然止血的,而在止血後,就可安排鋇劑灌腸大腸X光攝影檢查來確定「憩室」的檢查來偵測正在出血的病灶;若能找到出血點,則可經由血管攝影的導管注射血管收縮劑來達到止血的目的;但若仍無法止血,則只好尋求手術開刀治療了;事實上,手術治療也是最徹底根本治療憩室的方法之一。

在臨床上,某些「大腸憩室症」罹患者會併發腸阻塞或廔管(如結腸【膀胱廔管】、結腸【子宮廔管】或結腸【皮膚廔管】,這些病況都是需要選擇手術治療的,而手術後的患者通常都必需養成服用高纖維飲食的習慣。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