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胃食道逆流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s Disease, GERD)
是指一群因胃內容物逆流至食道所導致食道本身,甚至咽喉以及呼吸受到傷害的臨床症候群,其主要導源於胃酸分泌過多、食道下端括約肌鬆弛、食道下端黏膜中和胃酸能力降低以及食道黏膜抵抗力降低之故。
二、「消化性潰瘍」與「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因果關係
「胃幽門螺旋感染」是唯一能夠存活於高酸環境的胃黏膜上的細菌,由於其所分泌的酵素能夠導致胃及十二指腸黏膜傷害,而造成不等程度的傷害。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發現十二指腸潰瘍患者 的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竟高達95%甚至百分之百,胃潰瘍患者高達70~90%,胃炎患者也達70~90%,胃癌患者則高達50~60%。在臨床上,可以給與特定抗生素滅菌根除療法,才能夠使得消化性潰瘍的復發率由75%降至5%。
三、膽結石與腹腔鏡膽囊摘除術的治療
近三十年來,由於腹部超音波掃描的發展與盛行,在臨床上也篩檢出不少臨床上不具任何症狀的膽結石患者;所幸腹腔鏡手術的改良及進步,亦使得某些無症狀的膽囊患者在經過外科醫師會診後,都願意接受預防性的手術治療;除此之外,腹腔鏡手術更可應用於其他消化系疾病的治療如胃造口,闌尾切除或手術粘連所造成的腸阻塞。
四、病毒性肝炎的今日觀
在五十年前,A型肝炎被稱為傳染性肝炎,因其是經由胃腸道途徑而感染的,B型肝炎則稱之為血清性肝炎,因其經由打針注射途徑感染;截至目前為止,在臨床上可以經由檢驗證實的肝炎有六種,即A型、B型、C型、D型、E型及G型肝炎,其中危害人體健康最重要的病毒性肝炎還是首推B型肝炎(或者合併D型肝炎 病毒感染)以及C型肝炎,所幸某些慢性病毒性肝炎可以經由干擾素、Lamivuldine以及Ribavirin等抗病毒藥物來達到病毒根除的目的,其中B型肝炎感染亦可經由疫苗接種來產生主動性保護免疫能力。
五、猛暴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的一線曙光—肝臟移植
肝臟移植的發展不僅礙於無法得到合適的肝臟捐贈者,在加上肝臟移植所帶來的排斥反應,往往是造成肝臟移植手術治療失敗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動物實驗正在研究發展「肝細胞移植」以及「生物人工肝臟」,以期提昇手術者的存活率。
六、肝癌治療的今日觀
由於超音波掃描的盛行,對於某些罹患肝炎的高危險群,能夠定期早期篩檢出直徑小於三公分的小肝癌,以期能夠接受早期外科手術切除,使得肝癌切除的五年存活率提升到45~55%;但其預後主要取決於是否有合併有肝硬化的存在,對於某些無法徹底切除的小肝炎的治療,包括肝動脈栓塞治療、局部純酒精注射治療、局部抗癌藥物治療(如OK-432)以及局部雷射高溫(提高溫度至攝氏42~45度),但全身性化學療法對肝炎的治療極為有限。
七、一種常被忽略的慢性肝疾病—脂肪肝
根據筆者以往的研究論文得知,超音波掃描影像對於脂肪肝的診斷的敏感度達85.7%,而準確性更高達95.6%。事實上,一般民眾一旦得知其本身罹患脂肪肝,都會積極地去尋求藥物的治療,而其實脂肪肝的治療者著重於病因的去除,其中包括減輕體重,避免長期多量飲酒,治療高三酸甘油脂症,維持正常血糖以及避免不當藥物的長期服用;長期罹患嚴重度的脂肪肝最後亦會衍生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
八、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治療的今日觀
在以往肝硬化罹患者一旦合併出現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就唯有「坐以待斃」的命運,而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唯一治療方法就是使用食道球壓迫止血,但其僅能夠得到暫時緩解;近 四十幾年來,由於內視鏡檢查的進步,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可以經由內視鏡檢查的步驟來給予硬化劑靜脈注射以及靜脈結紮治療,而在出血的早期亦可以使用靜脈注射血管收縮劑, 來降低靜脈壓力,以及降低食道靜脈的血流量來達到止血的目的。在以往,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時,外科醫師會施行門靜脈分流手術,使得門靜脈的血流改道注入下腔靜脈,但絕大多數的病患最後都死於「肝昏迷」,目前對於食道靜脈破裂出血的罹患者可以早期給與硬化劑注射,使得出血能及時停止,甚至靜脈曲張消失。1988年放射線專科醫師發展出一種經頸靜脈肝內血管分流術(TIPS),即經由病患頸靜脈血管插入導管,然後經過上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下腔靜脈並到達肝靜脈,在利用體外超音波掃描來尋找肝門靜脈所在,並經由導管將 具有彈性的「鷹架」安置在血管內,使得肝靜脈與門靜脈的通道擴張,而使得門靜脈血流可以分流入心臟,但其副作用亦包括有肝昏迷、內出血、敗血症以及留置管阻塞 的合併症。
九、胰臟疾病診治及 其展望
胰臟隱藏於胃臟的背部,在臨床上胰臟疾病診斷一直是臨床醫師最大的難題,而在臨床上一旦出現胰臟症狀(尤其是胰臟癌),罹患者的存活期已所剩無幾。目前由臨床經驗得知,可以經由超音波掃描,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掃描,以及血清腫瘤標記檢查,來得到較高的準確率。因此;胰臟癌的篩檢是將來臨床醫師亟待努力的課題。
十、消化不良症候群以及機能性胃腸障礙
機能性胃腸障礙是消化系內科最常遇到的疾病,根據流行病學統計,此類病患就佔門診人數的一半以上。所謂機能性胃腸障礙是指病患的解剖生理上或血清生化檢查上,並無已知或可找到病因或異常存在,但罹患者都會反覆出現各種多采多姿的胃腸道症候群,某些患者針對存在的病因積極的治療後,亦仍然呈現胃腸道不適感,因此 在臨床上機能性胃腸障礙又稱為激躁性腸道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因此,機能性胃腸障礙是一群界定不明、症狀模糊,不易診斷也不易治癒的病症,也一直困擾著病患及醫師;因此,但在治療上醫病間的依賴以及互動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