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及統計,「隱睾症」的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新生兒隱睾症占百分之三至十,一歲嬰兒在百分之一至二左右,而青少年則佔千分之二至三之間。此外,早產兒隱睾症發生率為足月新生兒的二至三倍;單側比雙側的個案多三倍,而右側亦比左側多。在「隱睾症」罹患者中,大約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睾丸是停留在腹股溝在腹腔內。
某些「隱睾症」罹患者俟青春期男性青少年在開始分泌男性荷爾蒙時,才促使「隱睾症」的睾丸降至到陰囊內。事實上,在青春期過後的男性青少年中,大約有百分之一的隱睾尚未降至「陰囊」內,其中約有四分之一的睾丸還留在腹腔內,而三分之二則滯留在腹股溝內;此外,極少數的「隱睾症」的睪丸僅停留在陰囊上端。
「隱睾症」形成的原因包括有「睾丸」本身發育的不良、腦下垂體前葉荷爾蒙分泌的不足,甚至由於睾丸在下降的通道上發生「狹窄」或「黏連」而引起的。「隱睾症」的睾丸倘若位於腹股溝處,則在一般性的身體檢查中大多數會被發現;如睾丸位於腹股溝內環以上的位置或是在腹腔內,則可以利用「超音波掃描」檢查來探測睾丸的存在。
在臨床上,「隱睾症」可以分類為單側「隱睾症」以及雙側「隱睾症」兩大類,而其中以單側「隱睾症」佔大多數,右側亦較左側多;雙側隱睾則約占隱睾症總數的百分之十左右。此外,百分之五十的「隱睾症」常合併「腹股溝疝氣」的存在。
由於未降入陰囊的睾丸常有不同程度的發育不全,不僅體積較為縮小,而其中的細精管亦會退化,使得生殖細胞的發育發生障礙。此外,根據生理學的研究,睾丸不能耐受正常體溫,而陰囊主要的功能也是用來降低陰囊內的溫度,使得睾丸在較低溫度的環境中,能夠正常生存及活動。因此,當睾丸停留在腹腔內,則由於腹腔內的溫度比陰囊溫度高出攝氏一至二度,而精子在此溫度環境中,不僅容易受到傷害,也同時使得精子成為「抗原」,促使個體產生「抗精子抗體」,來加速原有精子的破壞;換言之,健側正常睾丸所製造出來的精子的活動功能也會被「抗精子抗體」所抑制,甚至產生「凝集反應」,而使得精子喪失游動、前進,以及使得卵子受精的基本功能。
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單側「隱睾症」併發「不育症」者高達百分之六十,而雙側「隱睾症」甚至高達百分之百。但「隱睾症」罹患者在青春期前即接受手術矯正,仍有四分之三的個案仍可保留生育的功能,而未接受手術矯正者,則僅有四分之一的罹患者保留生育的能力。
此外,根據統計「隱睾症」癌病變率為正常睾丸的三十至五十倍之多,而在臨床上約有百分之八的隱睾可能會衍生「睪丸癌」。因此,罹患「隱睾症」的男性青少年不管是為了使睾丸恢復功能,還是為了預防睾丸的癌病變,都應趁早接受手術矯正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