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疾病系列報導之七
文
當膽囊存有結石時,膽囊與總膽管的通道(膽囊管),就容易被遊動的結石阻塞,而導致臨床症狀的發生。正常的膽囊管,其口徑大約在2~3毫米,長約2~4毫米,因此很容易被結石阻塞而引起症狀。且膽囊管阻塞後,膽囊內的膽汁會過度地濃縮並進而刺激膽囊黏膜,而衍生化學性刺激的炎症反應;此外,膽囊亦會逐漸脹大,再加上供應膽囊血管受到壓迫,而使得膽囊壁血管循環不良,產生缺血的現象,如此一來膽囊壁細胞的防禦屏障功能必然下降;假若,此時有細菌(如大腸桿菌)存在膽管內,便會在這樣的適宜環境中繁殖及生長,在臨床上便會發生「膽囊炎」。
一旦在臨床上膽囊炎發生,膽囊壁細胞會發生不等程度的脫落,並且和白血球以及細菌本身再次形成膽石的核心;膽囊發炎亦會使得其中的膽汁成分改變,更使得成分中的膽固醇或膽紅素沉澱而形成結石,換言之,膽囊炎經常合併膽結石的存在。因此,膽結石與膽囊炎互為因果關係,而使得膽結石的自然病史更加複雜及惡化。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