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抗生素也會導致急性腸炎

分享給好友

事實上,雖然衛生當局有明令規定,抗生素必需要醫生的處方才能購買,但是國人卻有喜歡服用抗生素的習慣。在臨床上,所謂的「偽膜性大腸炎」是服用某些抗生素所導致的大腸黏膜病變,通常在連續服用四至十天之後才出現。某些個體在服用抗生素後,會出現水漾血便或者腹瀉的現象,嚴重者還可能出現體溫上升的現象,假若不提高警覺,繼續被當作「細菌性腸炎」來治療,而給予其他額外的抗生素,則反而會使得病情更加惡化,最後可能會產生低蛋白血症,以及電解質不平衡的合併
症。

「偽膜性大腸炎」主要形成原因是濫用抗生素,使得腸管內正常菌群的生態環境因而破壞,並促使某些有害菌群大量的繁殖增生而衍生。由於這些有害菌群會產生腸內毒素,以致於會導致大腸黏膜的傷害,大部分的病患在停止服用抗生素後,症狀都會緩解並消失,但某些嚴重的個案,則可能會導致腸道大量出血而致貧血,甚至脫水休克而瀕臨生命的危險。

雖然「偽膜性大腸炎」並非常見,但是對於有血便症狀的病患,卻是一種必須要加以考慮的鑑別診斷疾病之一,其中詳細的病史詢問(尤其是病患服用抗生素的情形),是很重要的確立診斷關鍵所在。因此在此呼籲讀者,對於任何存在的症狀及表徵,必須要先經過醫師的確定診斷,才來決定服用何種藥物,如果自行臆斷及服藥,反而會延誤自己的病情,則更加得不償失了。

事實上,醫藥分業在國外已行之有年,也就是指,醫生負責疾病的診治,其所開具的處方,必須拿到具有藥師資格的藥局來配製藥方,以避免民眾因無知而亂服藥物,導致身體細胞的傷害。近三、四年來,台灣地區已嚴格實施處方藥的管制,某些非經由醫師處方的藥品,不得逕自售與民眾,以減少「藥害」的發生。但由於法規的疏落以及執法的不力,市面上仍不乏存有違法的藥局,仍然非法販賣藥物給民眾。

因此,基於民眾健康的維護考量,一旦發現有健康的問題,一定要先知會您信賴的醫師或者您的家庭醫生,以免錯失疾病診治的機會,或避免因為亂服藥物,使得症狀被掩蓋下來,等到合併症發生時,已造成生命的危險。此外,在平時身體健康時,如果能夠結交一個信賴的醫生朋友,更是對我們自身健康有所保障。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