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科或家醫科門診中最常遇到的疾病首推「消化道疾病」,而所謂「消化道疾病」是涵蓋口腔、食道、胃、十二指腸、小腸(空腸及迴腸)、大腸、乙狀結腸、直腸以及肛門等胃腸道中空器官,以及其所附屬製造消化酵素的實質器官,如唾液腺、肝臟、膽囊及膽道以及胰臟等的病變;因此,消化系統可以說是組合人體分解、消化及吸收食物,以製造人體必須的養分及解毒排泄廢物的「化學工廠」。一旦相關的消化系器官發生問題時,便會妨礙個體的生機,甚至影響個體活動的運作,而使生命癱瘓;因此,「健胃整腸」以及「愛肝護膽」也就顯得更重要了。
事實上,導致消化系器官發生障礙及疾病的最主要因素就是飲食及生活的不規律所造成,其中包括「狼吞虎嚥」而未能「細嚼慢嚥」;「暴飲暴食」而未能「控制食量」;「生活不規律」而未能「定食定量」,以及未能養成定時解便的良好習慣;假若再加上不良嗜好的養成,如抽菸或酗酒,就會更加重消化系器官本身功能的傷害。
飲食宜採取細嚼慢嚥,其主要的用意是希望由口腔就能負擔起分解消化食物的功能,以減輕胃臟的負擔;再者,吃東西慢嚥的主要目的是不要額外吞食過多的空氣,而引起腹脹,甚至打嗝的病症。事實上,「暴飲暴食」更會使得消化道原有的分泌以及收縮蠕動功能發生紊亂,久而久之,會造成胃酸分泌的不協調以及腸道收縮及蠕動快速;因此,在飲食習慣上,千萬不要採取過度飽食的飲食型態,不僅搞壞了胃腸,也會在無形中攝取過多的熱量。
此外,千萬不要在空腹時(胃臟內沒有任何內容物)「嚼口香糖」,因為其不僅會製造過多的唾液,且在不斷的吞嚥唾液中亦吞進了額外的空氣;同時,亦會誘使胃臟分泌過多的胃酸,使得胃臟在空腹時,仍然處於「高胃酸」的環境中。再者,容易產氣的食物包括豆類及豆製品、高麗菜、玉蜀黍、薯條、地瓜、小黃瓜、洋蔥,甚至饅頭或麵包,不宜一時大量食用,否則會形成打嗝或腹脹等症狀;此外,食量宜「八分飽」為原則,吃飽後亦忌諱平躺在床上,假若能夠斜靠在椅背上充分的休息,更有助於食物的分解消化及吸收。
飲用開水或者任何飲料及菜湯,千萬不要咕咕嚕嚕地快速吞嚥,否則必然吞進很多的空氣;因此,在飲用任何液體食物時〈包括開水、冰水及飲料〉,最好能夠在口腔中停留五秒鐘左右;如此,可以使得液體中所存留的空氣飄溢出來,而液體的溫度亦能快速的被體溫調和到適度的溫度。吞嚥不過於快速,就能避免導致。食道或胃臟的快速擴張,也就不會刺激胃酸的大量分泌以及胃部快速的蠕動,這也是相當重要的飲食保健之道。
自有人類以來,人一直是食用五穀雜糧的,但由於近世紀人類文明的進步,反而使得人類過於追求精緻的飲食,而造成很多的文明疾病,如消化性潰瘍、胃癌、大腸憩室以及大腸癌。因此,希望民眾都能夠成為一個「新健康素食者」,也就是在食用動物性蛋白質(肉類)之餘,也不要忘了攝取足夠的水分、蔬菜及水果,如此不但可以避免便秘的積生,亦可以「遠離大腸癌」。在生活上也應該養成定時定點排便的習慣,而排便時也應該專心一致,不要「旁騖」太多;事實上,正常的排便時間在三、五分鐘左右便可完成;此外,在有便意時,最好能夠找機會即時上廁所。
在飲食的選擇方面,盡量避免刺激的食物,如太冷、太熱、太酸、太甜以及辛酸辣食物,因為這些食物的性質都會刺激胃酸的過度產生,亦會傷害胃黏膜的完整性,而容易形成胃炎,甚至消化性潰瘍,而戒菸及禁止酗酒亦是絕對必要的。甜點、甜湯、太甜的水果、咖啡、濃茶,以及汽水、可樂,最好在飯後食用。除了醫師指示一定要在飯前服用的藥物痛藥,最好是飯後服用。
假若能夠遵循以上的飲食習慣,你便可以做好「健胃整腸」的工作;當然,規律的生活,以及適宜的休閒及運動,也是不可忽視的養生保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