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慢性膽囊炎」是指膽囊的慢性炎症病變,絕大部份的慢性膽囊炎伴隨著膽結石的存在,也與「膽汁鬱留」有關;雖然如此,在臨床上非結石性的慢性膽囊炎(即在膽囊內找不到結石)並非罕見;此外,「慢性膽囊炎」本身亦是「急性膽囊炎」的後遺症;再者,亦有為數不少的病例其本身並無急性膽結石的發病史,但卻在就醫時即被診斷為「慢性膽囊炎」。
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引起「慢性膽囊炎」的原因包括有如下幾個因素:
●病原體的感染:主要的導致慢性膽囊炎的病原體包括有傷寒、大腸桿菌、敗血症等的併發症,由於這些病原體會導致全身性細菌感染,而病菌本身會經由血流循環進入膽囊,而引起膽囊炎症;在以往,寄生蟲盛行的時代,膽道中蛔蟲會上行伴隨著細菌鑽進膽道,而引起膽道阻塞進而發炎,但在現代這種病況也已較少了。跟急性膽囊炎的成因一樣,在慢性膽囊炎的形成中膽囊結石也是其最重要的是因素之一;由於結石阻塞膽囊管或膽囊頸,使膽汁濃縮,並進一步導致膽汁成分改變,對膽囊黏膜直接造成毒害,引起膽囊壁化學性改變,而造成「慢性膽囊炎」。此外,胰臟管和膽管匯合處倘若有阻塞病變,亦會使得胰液逆流入膽道甚至膽囊,而導致慢性膽囊炎的衍生。
在臨床上,慢性膽囊炎的症狀或許與膽結石的症狀完全一致,其中較為常見的症狀包括有不等程度的腹脹、上腹或右上腹不適、持續性鈍痛甚至右肩胛區疼痛、胃灼熱,噯氣、吐酸水等消化道的非特異性症狀,有時罹患者在攝取脂肪類食物時其症狀更為劇烈。
在日常生活中,「慢性膽囊炎」罹患者宜採取低脂肪飲食,少食油膩食物,尤其是動物脂肪如肥肉、豬肉、豬蹄、奶油製品以及油煎雞蛋,以免膽囊因強烈收縮而誘發「膽絞痛」的急性發作。此外,膽結石罹患者平常更要保持排便通暢,有時在夜間睡眠時,最好能保持左側臥位,以利膽汁的排泄;而一旦合併細菌感染時,更應及早就醫及時服用相對應的抗生素治療,才不會進一步衍生難纏的併發症。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