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消化性潰瘍」是成年人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在過去的臨床診療工作中,則認為消化性潰瘍在小兒人口群中是一種不常見的疾病,其中一方面主要是由於小兒較少接受胃內視鏡檢查,況且兒童消化性潰瘍本身亦缺乏如成年人般的典型臨床症狀,因此也就容易被漏診。近年來,隨著胃內視鏡技術的發達以及普遍的應用,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亦顯示小兒消化性潰瘍並非是罕見的消化道疾病。事實上,消化性潰瘍是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層中,新生兒、嬰兒或幼兒也不例外,而許多成年人消化性潰瘍本來就起始於青少年時期甚至兒童期。根據一項非正式的統計,小兒消化性潰發病率約在萬分之五上下,其中尤以十二指腸潰瘍為常見,而男性小兒罹患率較高於女性小兒,而學齡期小兒的發病率也較其他年齡層高。
在消化性潰瘍的成因中,已証實「胃幽門螺旋桿菌」在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的成因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也是導致潰瘍的主要重要原因之一。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大多是在小兒時期即已存在,其傳播途徑主要是經由胃腸道傳播,有時母親在哺育孩子中,會後將食物咀嚼後再餵給孩子,也是可能的傳播方式。由研究中,指出中國人在進食時習慣用筷子夾菜;而發現使用筷子的人口群中,其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較對照組高;而十歲以下兒童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檢出率高達25%;10~14歲的兒童胃幽門螺旋桿菌檢出率更高達53%。
在臨床上,小兒消化性潰瘍病的臨床表現隨年齡層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在嬰幼兒期的臨床表現差異更大,六歲以後則逐漸與成人相似。新生兒期消化性潰瘍常呈現嘔血、解黑便甚至穿孔等症狀;雖然有時「胃穿孔」為潰瘍的主要表現,但其症狀及表徵常不明顯,有時表現出持續進行性的腹脹並伴隨有嘔吐以及呼吸困難的症狀,嚴重者甚至呈現體溫上升。嬰兒期常表現為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以及體重增加緩慢。幼兒期常有上腹部疼痛或臍周腹痛,其中約有百分之四十的個案有明顯的夜間上腹部疼痛的症狀;此外,亦有可能併發出血、穿孔以及幽門阻塞的合併症。六歲以後的小兒消化性潰瘍的症狀逐漸與成人相似,其中較為常見的有上腹疼痛、夜間痛、進食後疼痛可以緩解,有時則以「黑便」或「貧血」的表徵呈現出來。
近年來隨著胃內視鏡技術的進步,已製造出專為小兒檢查的小口徑內視鏡。新生兒以及三個月以下的嬰幼兒應該小心使用胃內鏡。常見小兒胃內鏡檢查的併發症包括有麻醉併發症、咽後壁膿瘍、胃腸穿孔以及出血等,但其發生率在0.05%~1%之間。
因此,在做胃內視鏡檢查前,應向患兒及其家長說明檢查的程序,以消除家長及患兒的恐懼心理。檢查前一天晚餐後禁食,哺乳期嬰幼兒檢查前六小時不要喝牛乳。胃內視鏡檢查一般不用全身麻醉(因為全身麻醉反而會增加麻醉併發症的發生),只要在咽喉部麻醉即可。對於某些嬰幼兒或精神緊張的幼兒,檢查前半小時可給予鎮靜藥,但要注意口腔以及咽部的分泌物,防止其誤吸入氣管。在胃內視鏡操作過程中,應有家長陪同患兒並給予安撫,在旁護理人員更應密切觀察患兒的反應及呼吸。
在臨床上,某些小兒是不宜施行胃內視鏡查的,其中如嚴重心肺疾病(嚴重先天性心臟病、哮喘)、急性咽喉炎、扁桃腺(伴隨有高燒者)、出血性血液病、精神病、嚴重智力障礙或脊柱畸形。
小兒消化性潰瘍病的治療,應首先選擇藥物治療,以期達到緩解症狀、促進潰瘍癒合、防止併發症、預防復發為目的。對胃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的消化性潰瘍而言,更應給與根除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抗菌治療。此外,在活動期消化性潰瘍的病兒應有適當的休息,飲食要有規律,少量多餐以及攝取易消化的食物,而刺激胃酸分泌增多的濃茶、可樂或飲料應盡量避免。
小兒消化性潰瘍的預後良好與否與其年齡、病情輕重有關,年齡越小預後越差,其接受手術危險性、併發症以及死亡率也較成年人高。嬰幼兒多為急性潰瘍,尤其以新生兒期最為危險,常併發出血或穿孔;但由於幼兒有較大的修復能力,大多數在經過內科藥物治療4~6個星期後,潰瘍就能癒合,但也容易復發。在臨床上,僅有少數幼兒因反復潰瘍而導致疤痕性狹窄,並引起幽門阻塞,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