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減肥治療來減重塑身

分享給好友

所謂「肥胖」是以「體脂肪」在身體中所佔的比例來衡量的,而目前在臨床上較被採用的是「身體質量指數」,即Body Mass Index,簡稱 BMI。
由於其可以使得身高所導致的誤差降低之外,更可以較為實際及正確的反應體內脂肪組織的多寡。
BMI的算法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而以BMI大於24判定為「肥胖」的臨界點。

此外,在臨床上,亦有少數醫學中心會利用較為精密的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來測定「體脂率」,並用以判定「肥胖」的診斷。
在臨床上,男性「體脂率」大於25%,女性大於30%,即可稱之為「肥胖」;但一般民眾如要自行判定,還是以「BMI」的計算較為可行及方便。

根據台灣地區流行病的統計,結果發現國內20歲以上的成年人口群中,BMI大於24的男性佔25-40%,而女性則佔25-35%,換言之,亦即在台灣地區的居民中每四人就有一人被認定為「肥胖者」。

近年來,隨著肥胖人口群數目的增加,使其所導致的相關疾病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根據每年衛生署每年所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中的癌症、腦血管病變、心臟病、高血壓、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以及糖尿病都與「肥胖」有密切的關係。此外,肥胖本身亦是罹患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退化性關節炎、膽結石、不孕症、性無能、睡眠呼吸終止症候群甚至乳房、子宮以及攝護腺癌症的高危險群;因此,「肥胖」本身的防治,對於促進人類「延年益壽」的目的也就更顯得重要了。

事實上,「減肥」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祖傳祕方」,其要領不外是「節食、運動以及毅力」,但真正能夠確實執行的人卻不多。此外,「減肥」亦可經由嚴謹的企畫及專業的團隊來協同參加執行,其中主要由醫師來主導,並協同營養師、護理師甚至復健師共同來參與減重課程的輔導,而使參與者在安全健康的情況下減肥。
在臨床上,一般所採用的「減肥治療」通常有下述幾種:

一、意念的貫徹:
讓肥胖者將「節食、運動以及毅力」的減肥要領,化為口號並加以確實徹底的執行。

二、飲食的均衡及適量:
以減肥食譜或代餐來幫助減肥者控制每天所攝取的總熱量,並養成均衡及適量飲食的習慣。

三、運動的規劃:
運動除了可促進個體的新陳代謝作用之外,亦可消耗多餘的熱量,更是減肥者在體重下降後,維持保持理想體重的主要因素。

四、一旦節食及運動無法達到目標時,或許需要考慮「藥物」或「手術」的治療:

1、藥物的使用:

在減肥藥最盛行的時代裏,最常被提及的藥物就首推食慾抑     制藥物如Phentermine(商品名Adipex-P),Fenfluramine(商品名Pondimin),Dexfenfluramine(商品名Redux)以及Sibutramine(商品名Meridia),但由於這些藥物本身的作用機轉是以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的「飽食中心」以及抑制其「食慾中心」為主,因此服用後的副作用較多;況且目前在臨床上大部份的這些藥物都已被歸類為「禁藥」。

此外,日前市面上所流行的副作用較少的減肥藥Oristat(商品名Xanical,俗稱藍色小精靈、讓你酷或羅氏纖),其主要是一種「胰脂肪酵素」的抑制劑,由抑制脂肪的消化分解,來減少個體脂肪吸收量的三分之一,但一定要在專科醫師的監視之下服用;假若在服藥三個月後,減重達到10%以上才算是有成效。但事實上,Orlistat雖然對於某些使用者出人意料的效益,但尚需要在專科醫師的監視之下來服用較為安心。

2、手術的治療:

治療肥胖的手術包括胃整形手術以及胃繞道手術(如迴腸截短手術以及胃間隔手術),但其適應症只限於肥胖者的BMI大於40,或BMI大於35而合併肥胖相關的病症並可能危生命者,其成功率大約在60-70%之間,手術後平均約可減重30%左右。

事實上,在選擇「減重」方法的過程中,肥胖者不妨先跟您的主治醫師討論整個減重過程中的服從性、效益性、安全性、復胖性以及經濟性,才來決定減肥的方針也不算遲。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