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代經濟生活的提昇,大部份的民眾都具有「預防保健」的觀念,尤其在飲食方面亦特別注意食物的「適量」與「均衡」,也希望能由「適當飲食」來做好「疾病預防」。在日常飲食中,合適的飲食應該是屬於低熱量的,大部分的營養專家都會建議人們多吃蔬果及五穀雜糧。或許一般民眾都忽略「早餐」的重要性,而事實上早餐不僅是一天身體活動的熱量來源,同時也是長時間休息之後的營養補給;而「午餐」則可以提供午後工作所需要的能量,但在飲食方面不要吃得過多,否則會因吃得太飽而不想動;但也不可不吃,不然會導致胃腸病。
此外,也要注意「小點心」只不過是提供多餘的熱量而已。在日常飲食中,麵包、麵食或全麥食品等碳水化合物可以提供基本的能量,其中也富含我們個體所需要的維他命以及礦物質;堅果類營養不但價值高,但熱量也高,而蔬菜及水果則可以當作低熱量點心。
眾所周知,糖果、甜點以及各形各色的飲料所含的糖分很多,但卻無法提供足夠的營養。
此外,如果個體想要「減重」或「增重」,則應先請教相關醫師,因在坊間許多所謂的「減肥食譜」中所陳列的營養是不很均衡的。此外,多喝水份也是很重要的,但不要因飲用「咖啡」,而攝取過多的「咖啡因」;因為「咖啡因」本身有所謂的「依賴性」。
再者,個體本身具有「健康規劃」也是很重要的,而所謂的「健康規劃」是指個體有週期性維護健康的觀念,畢竟「追求健康」以及「享受保健」是個體最基本的權利。此外,個體亦應懂得如何「自我心理調適」,亦即指在生理上及在心理上都能有適度的調節,為了增進健康,個體必需要有規律的生活節奏、適量與均衡的營養、適當的休息、適度的運動,如此個體才能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樂觀的性格、寬容的心理以及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