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ARS的大流行中,慎防腸病毒的趁虛而入

分享給好友
◆「腸病毒」的今日觀

在臨床上,在所有病毒的分類中,雖然微小核醣核酸病毒科(又稱為小RNA病毒科)是現存已知所有RNA病毒科直徑最小的病毒(其中如小兒麻痺病毒),但屬於這科的病毒卻能夠感染到人體很多的系統器官;雖然,絕大部份罹患者都不具有任何臨床症狀,而其中常見的受感染器官包括有中樞神經系統、心臟血管系統、骨骼肌肉系統、皮膚、黏膜以及肝臟;假若感染者不幸又罹患某些慢性疾病或存有免疫不全的病症,則更容易導致生命的危險。

小RNA病毒的直徑大約在20∼30nm(微米,千萬分之一毫米),其形態為一個不具封套約二十面病毒顆粒,核心具有一個單鍵的RNA基因體,分子量約為2∼3×10000000。

在病毒的分類中,小RNA病毒,事實上可以分為兩個屬種,其中包括腸病毒屬(Enterovirus)以及鼻病毒屬(rhinovirus)。

在已知小RNA病毒科的屬種病毒中,「鼻病毒」主要寄生於鼻腔、咽喉及呼吸道,亦是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傷風的主要原因;此外,「腸病毒」則能導致多重器官的感染,而使其發生器官功能衰竭的現象;因此,在臨床上,必須對於「腸病毒」有一全盤的認知才能夠倖免其所造成的傷害。

雖然腸病毒是經由胃腸道,甚至呼吸道而感染人類,但其在小腸黏膜中複製、繁殖及生長,卻不會因而引起典型的急性胃腸炎;因此,在臨床上千萬不要把「腸病毒」視為單純的「腸炎病毒」,而對其掉以輕心,若不加以防範,則可能會造成爆發性地方性傳染疾病,使得更多的易感染個體(如嬰幼兒及老年人)互相感染,而造成社會經濟的傷害。

腸病毒被發現存在於多種哺乳類動物(鼠類、牛、豬以及人類),由流行病的探討,人類的腸病毒是經由糞─口途徑傳染,由於腸病毒本身不具有脂質性的封套,因此對於胃酸、乙醚以及去氧膽酸鹽具有抗性,而其在通過高酸環境的胃臟亦能夠生存下來;此外,其對熱具有較高的抗性,雖然腸病毒會暫時寄生在人類的小腸道中,但卻不會因而導致「腸炎」,而絕大部份的腸病毒都會隨著糞便被排泄出來;因此,由感染者的咽喉以至於小腸下段(即迴腸),甚至糞便都可以培養出腸病毒來。

腸病毒又可分為常見約三種屬種:

一、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
二、克沙奇病毒(Coxackie Virus ,又分為A型及B型)
三、人類腸道細胞致病性孤兒病毒,中文音譯為伊科病毒
(enteric cytopathogenic human orphan virus,echovirus)
四、其他新近發現的病毒,如六十八至七十二
(其中腸病毒七十二型已被歸類為肝炎病毒中的A型肝炎病毒)

在臨床上,不同腸病毒會表現出不同的症狀及預後;因此,在腸病毒血清學的分類上亦是相當重要的。

第十個被發現的腸病毒就是「小兒麻痺病毒」。事實上,小兒麻痺病毒是在一九四八年,由三位臨床醫學家Enders,Weller以及Robins所發現的;但實際上,在古埃及墳墓被發現時,其中有位死者有一側足部下垂造成下肢畸型,而被認定為其在生前罹患「小兒麻痺症」。

在臨床血清學的分類中,小兒麻痺病毒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由學者Brunhild,Lausing以及Leon所發現),此後在紐約地區的克沙奇亦發現克沙奇病毒A型及克沙奇病毒B型;在一九五0年代由於病毒組織培養的盛行,使得臨床醫學家由某些罹患者所排泄出的糞便分離出有類似基因構造的腸病毒菌種,而將這些病種稱之為echo腸病毒,其形成字母主要採用下列英文字的第一個字而形成,即enteric cytpathogenic human orphan virus,而中文翻譯為「人類腸道細胞致病性孤兒病毒」
。根據血清學的分類,小兒麻痺病毒具有三種血清型、克沙奇病毒A型具有二十三種血清型、克沙奇病毒B型具有六種血清型、伊科病毒具有三十一種血清型,而最近新發現的腸病毒則有六十八至七十二共五種血清型。

腸病毒最常發生在夏秋季節,主要經由罹患個體的糞便(即糞-口傳染)以及飛沫傳染(即呼吸道傳染);在早期或許罹患者會出現急性上呼吸道或者急性胃腸炎的徵兆,絕大部份的罹患個體在經過支持性治療(其中包括適當的水分、適宜的休息以及輕度退燒藥的服用)後,便可以使得症狀緩解;因此為了預防腸病毒散佈及傳染,最重要的是注重個人的衛生習慣,如飯前洗手、飯後漱口,並且謹慎處理罹患者的排泄物。

在臨床上,腸病毒感染常見的併發症有下述九種病況:

一、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腸病毒早期的感染所呈現的症狀,或許類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而使得罹患者被忽略;其常見的症狀包括有頭痛、發燒、咽喉痛,有時候甚至伴隨著嘔吐以及腹瀉的胃腸道症狀。

二、類似德國麻疹的皮膚紅疹:

或許罹患者在顏臉部、頸部以及前胸部出現類似德國麻疹的皮疹,但其存在的時間較德國麻疹為長(大約在七天左右),通常罹患者都會出現高燒的表徵,某些個體或許亦會伴隨」腦膜炎」的出現。

三、急性皰疹性咽峽炎:

某些腸病毒流行的地區的嬰兒以及幼童常出現急性皰疹性咽峽炎的症狀,使得罹患者出現突發性的高燒、頭痛、咽喉痛、嘔吐,而在上顎後部的軟顎土、扁桃腺以及咽喉上出現灰白色的斑點或小水泡,甚至會導致局部黏膜發生潰爛的現象,但這些表徵大約在二至六天左右消失。

四、手足口疾病:

通常罹患者是較為年長的孩童,主要是在罹患者的口腔黏膜,甚至手部及腳部皮膚上發生水泡以及脫皮的現象,少數亦會出現在包尿布的屁股及臀部等部份,罹患者通常亦會出現低度的體溫上升現象。

五、四肢麻痺的症狀:

通常這三種病毒一旦感染到個體都會出現四肢肌肉無力,甚至嚴重者會導致類似小兒麻痺症的後遺症。

六、小兒麻痺症:

此類腸病毒所引起的小兒麻痺症又稱為「嬰幼兒麻痺」,其主要是由於腸病毒感染到脊髓而使得相關的運動神經或肌肉發生癱瘓的現象,嚴重者甚至會出現頸部以及脊椎僵硬的表徵;所幸在台灣地區,腸病毒中的小兒麻痺病毒感染絕大部分都能夠全然的控制下來,主要是因為台灣地區的嬰幼兒在十八個月以前都已完成全程四劑小兒麻痺病毒疫苗的服用
或注射。

七、胸膜疼痛症候群:

某些腸病毒罹患者在早期會突然出現下胸部以及腹部的反覆性疼痛,並且伴隨著高燒、頭痛、噁心、腹部壓痛感以及咽喉痛的症狀,甚至某些罹患者會進而衍生胸膜炎、心包膜炎、心肌炎以及無菌性(即病毒感染性)腦膜炎,並發生危及生命的合併症。

八、急性心肌炎以及急性心包膜炎:

一般罹患者若屬於新生兒或一歲以下的嬰幼兒,則腸病毒的感染或許會引發心肌發炎的現象,進而導致致死的心臟衰竭;其中大多數罹患者是經由懷孕母體傳染克沙奇病毒或者伊科病毒:而在年齡較高的罹患者,如幼童以及成年人或許亦會由於「克沙奇病毒」的感染而導致心肌炎以及心包膜炎;雖然某些嚴重的個案會出現急性鬱血性心臟病,但絕大部份的感染者最後都會完全恢復健康。

九、無菌性腦膜炎:

由於覆蓋大腦的被膜發炎而引發某些中樞神經病變的症狀,其中包括頭痛、頸部及上背部僵硬、高燒、噁心、嘔吐、神智不清;但絕大部份的罹患者在適宜的支持性療法之下,都能在一個星期左右完全康復,而少數新生兒可能死於「無菌性腦膜炎」的合併症。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