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常客:再談流行性感冒及其疫苗接種

分享給好友

「流行性感冒」是一種常見的季節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症,但其病原體有別於一般時候的「一般感冒」及「傷風」,其主要的致病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

常見的流行性流感冒病毒的類型有A型、B型及C型三種,流行性感冒是孩童、青少年以及老年人最常見的上呼吸道病毒性傳染性疾病,通常流行性感冒在每年的秋冬交際開始,然後在冬季快速的傳播開來,但在東南亞及台灣地區,夏季亦有流行性感冒個案的發生。目前來說,最重要已被確定的流行性感冒有三種類型,即A型、B型及C型,而此三種不同類型的流行性感冒所呈現的臨床症狀大同小異大,只是個別症狀輕重程度不一罷了。

B型流行性感冒病毒能從人類身上分離出來,而C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則存在於豬的個體上,至於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宿主範圍較廣,其中包括人類、馬、豬以及鳥類;此外,尚有一種D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是由「扁虱」傳染的,但詳細的資料仍然在研究探討中。由於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較易引起世界性大流行,因此在預防醫學上,A型流行性感冒較B型、C型受到重視。

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大約每隔十年左右便會發生一次世界性的流行性感冒大流行;除此之外,流行性感冒病毒亦使得孩童、青少年或老年人容易感染嚴重的肺炎合併症,而造成社會經濟的損失;因此,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研究與防治工作,在公共衛生學上亦佔著很重要的角色。

事實上,流行性感冒是經由呼吸道飛沫所傳染的,其病毒潛藏在呼吸道中,極少移走到血液或其他器官,而病毒本身首先會附著在呼吸道的上皮細胞,並進行生長繁殖與複製,造成上皮細胞的傷害,並使得黏膜纖毛細胞受到侵襲,使得清除病原體的能力降低,而出現一連串相關的上呼吸道症狀,其典型症狀包括有突發性的體溫上升,嚴重的肌肉脛骨疼痛、頭痛甚至出現畏寒的現象,某些罹患者會伴隨著流鼻水、咽喉痛以及咳嗽;假若罹患個體是孩童或青少年,則或許會出現發燒、腹瀉、嘔吐以及腹痛的現象,某些較少見的症候包括有嚴重哮吼(尤其是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感染)、氣喘的惡化、肌肉炎(尤其是小腿肌肉)、心肌炎、腮腺炎甚至腦病變以及腎炎。急性流行性感冒的病程大約持續二至五天,其中某些症狀如咳嗽或全身倦怠疲勞,可能會持續好幾個星期才會逐漸緩解恢復。

流行性感冒不外是給予症狀治療;如有咳嗽症狀,則給予化痰止咳藥(Bisolven);如有頭痛、肌肉關節、頭痛甚至發燒,則給予鎮痛退燒藥(如Panadol或稱Scanol,即普拿疼);假若有鼻塞或流鼻水的症狀,則給予抗鼻黏膜充血的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如Rotec);此外,假若有咽喉疼痛的症狀,在需經由醫師親自診視後,判定是合併細菌感染,才給予相對應的抗生素(如Ampicillin或Keflex)來治療;但大多數流行性感冒罹患者都不需要服用抗生素。

此外,五歲以下的孩童罹患者較容易併發其他鄰近器官的合併症,其中包括呼吸道相關器官細菌的再次感染(尤其是葡萄球菌感染),常見的有扁桃腺炎、鼻竇炎、中耳炎;而在臨床上較易導致雷氏症候群(即急性肝腦性病變)的病毒感染中,亦包括流行性感冒病毒(尤其是B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因此在流行性感冒的爆發流行期間,假若罹患病童出現嚴重的嘔吐或者不正常的行為舉止時,或許要先排除是否「雷氏症候群」的合併症存在;此外,會激發雷氏症候群的衍生,因此在罹患流行性感冒期間,對於發燒或筋骨痠痛的罹患者,應避免以「阿斯匹靈」作為退燒或鎮痛的藥物使用

流行性感冒病毒在雞胚中培養,並加以去活化,來製成特定的流感疫苗;由於其是在雞蛋中培養出來,因此對蛋過敏的個體是其唯一的接種禁忌;此外,六個月以下的嬰兒,或者個體本身有急性惡化疾病或是發燒的病症,則不宜在此時接種流感疫苗。基本上,流感疫苗是相當安全的疫苗,但接種後的保護率僅有70-85%;而其中百分之一的接種者,會呈現體溫上升的不良反應,而由於流行性感冒病毒本身每年都會有新的突變異株,因此流感疫苗是需要每年來更新的,其接種的時機最好是在晚秋季節,但是對於某些免疫抵抗力較弱的個體是沒有時間性的限制。通常來說,十歲以上每人每年注射一劑,十歲以下則接受兩次半劑量的接種,而兩劑相隔一個月,其中20%接種者會出現局注射部位的疼痛,甚至短時間的硬塊結節的出現。

雖然「流行性感冒」是一種可以自癒的感染病,但對於某些抵抗力較差的老年人,或者免疫系統尚未健全的一歲以下之孩童,亦會導致細菌性或病毒性肺炎,甚至少數個案會衍發成敗血症而死亡,因此,對於某些特定的高危險群罹患者而言,譚健民醫師建議或許需要在入秋季節來臨時,早些接受流感疫苗的接種,以免不幸因罹患流行性感冒而併發致死的合併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