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的先兆警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分享給好友

在冬春交際季節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症時有耳聞。在臨床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又稱為「小中風」,其特點是呈現短暫性的中樞神經功能障礙。在臨床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分為頸內動脈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以及椎–基底動脈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前者臨床表現為單側肢體無力或感覺異常、失語或單側視力障礙;後者臨床表現則為眩暈、複視、噁心、嘔吐、吞嚥困難或步態不穩。由於這些症狀出現突然,持續時間由數幾分鐘至數小時不等,但其臨床症狀持續時間以不超過24小時為原則,此亦為其稱之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緣故;此外,在其自然病史中,有些反覆發作數十次也不會衍生中風,有的則僅發作1~2次後便隨後發生典型的中風病症。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一種腦血管硬化疾病。某些細小腦動脈管腔狹窄或血管痙攣,而導致所供應的腦部發生「腦缺血」現象,其餘原因尚包括有血壓降低、心輸出量減少、血液粘稠、血流速緩慢或血液成分改變;少數個案則由於動脈粥樣硬化斑脫落形成微血栓,在血流中成為微栓子,隨著循環流到小動脈末端而阻塞。

事實上,在臨床上一旦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症,則顯示腦動脈硬化程度已達到危險邊緣。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到形成典型的中風平均時間在一年半左右,其中尤以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後一個月內或症狀持續時間較長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個案,其發生成型中風的機率最大。由於長時間的腦缺血比短時間的腦缺血必然較易導致腦組織的損傷,因此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將來衍生中風的先兆警訊。在臨床上,絕大多數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個案都可完全恢復正常,但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若能及時採取積極有效的治療,對中風的預防是有正面積極的意義;此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罹患者本身存有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甚至尿酸血症都應給與長期的治療及控制,才不會使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復發,甚至導致中風的悲劇。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