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視的致死性腹痛病症—腹主動脈夾層剝離

分享給好友

兩年前,不到五十歲的「外婆的澎湖灣」原唱者因罹患「主動脈剝離」而差點送,而在一波波寒流來襲的新年假期中,在醫院急診處也發生因主動脈剝離而猝死的個案。在臨床上,主動脈夾層剝離並非是罕見的心血管疾病,事實上卻是最常見的主動脈急性病症。主動脈剝離盛行於冬天季節,由於氣溫驟然降低,而導致血管異常收縮,再加上某些主動脈剝離高危險群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罹患者,在過度情緒緊張激動、暴飲暴食、酗酒吸菸甚至熬夜勞累而導致主動脈剝離的急症。

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長,主動脈會逐漸呈現硬化的病變,倘若個體同時又罹患高血壓,則其主動脈必然長期承受較高的壓力,而驅使主動脈壁中層彈性纖維以及平滑肌發生退化現象,並容易導致主動脈夾層剝離。本病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約為2~3:1,發病年齡多在50~70歲之間。

在臨床上,主動脈夾層剝離罹患者所呈現的臨床症狀取決於主動脈所在的部位是在胸部或是腹部,其中胸主動脈典型症狀會主訴突性前胸劇烈撕裂性疼痛,而隨著血管內膜和中層順著血流剝離,疼痛也會由前胸移到背部上方或下方,其疼痛比急性心肌梗塞的疼痛更加厲害,致死率也比急性心肌梗塞高,許多病人在送進開刀房前,就不治身亡了;其他主要典型的症狀還有低血容性休克(夾層破裂)、腹部絞痛及腹脹(腹主動脈夾層剝離),少數個案則出現四肢脈搏消失、半身癱瘓甚至腦血管意外(中風)。

在臨床上,倘若急性主動脈剝離不能及時處理,則有近50%的罹患者會在發病後48小時內死亡,唯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降低死亡率。根據臨床的經驗,只要會導致血管壁中層受損及內膜破裂的病症都會有可能衍生急性主動脈剝離的機會,而高血壓的主動脈剝離發生率佔其中的百分之八十,因此平時高血壓罹患者的血壓控制是很重要的。(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