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頻尿」只是一種症狀,不是疾病的本身,大部分人所謂的頻尿是指個體跑廁所的次數比平常較多,而間隔也比較短,但在臨床上卻沒有真正的定義來規範。
事實上,膀胱的容量約在三百五十至四百五十毫升尿液(即最低膀胱容量)時是不會感到不舒適的,因此得知個體每日大約上廁所五至六次之間,再把這些排尿次數平均分配到其他非睡眠的活動時段,則一個人大約每三小時跑一趟廁所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在日常生活中,在非睡眠時段上廁所超過七次,或隔間不到一小時就要上一次廁所,就可以稱之為「頻尿」了。
在臨床上,急性膀胱炎因細菌感染所分泌的毒素破壞膀胱黏膜組織而造成排尿敏感而衍生頻尿的症狀。此外,大多數急性膀胱炎罹患者還合併有下腹疼痛與排尿灼熱感或刺痛感等症狀。某些個人不良排尿的習慣,如患有尿失禁婦女害怕滲尿失態,但一旦有「尿意」就想去上廁所排尿,甚至某些有潔癖的婦女因無法忍受憋尿,一見廁所就產生非得排尿不可的心態,而演變「頻尿」的習慣。再者,某些個體本身有不穩定的膀胱收縮痙攣反應,亦會導致餘尿過多的後遺症。
在臨床上,急性膀胱炎是導致頻尿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致病菌是由尿道口侵入的桿菌,如大腸桿菌或某些腸道桿菌。在成年人中,「腺病毒」所引起的膀胱炎較少,而僅發生在孩童身上。一旦罹患膀胱炎時,則罹患者或許呈現急燥性排尿症候群,其中包括有頻尿、尿急以及排尿刺痛感,此外,或許亦會主訴有恥骨上部不舒適感。
有些女性膀胱炎罹患者則會呈現血尿,其絕大部份是由於在有性行為之後才發生感染的。膀胱炎罹患者在身體檢查中,僅有恥骨部位的壓痛感表徵,但不會出現高燒。事實上,在臨床上一次尿液檢驗,便可以明確的診斷出「膀胱炎」了,其可能出現膿尿、細菌、甚至潛血的結果,但尿液常規檢查結果的嚴重性與臨床症狀並不相平行。
在臨床上,可以經由尿液細菌培養,來找出真正的致病細菌。在女性膀胱炎罹患者中,或許會伴隨著外陰陰道炎,甚至骨盤腔炎;而男性患者或許存有攝護腺肥大所衍生的攝護腺炎;此外,膀胱炎在男性中畢毫竟是少數,而男性一旦罹患膀胱炎,則必需進一步探討是否存有其他泌尿系統的病變。再者,頻尿亦要考慮膀胱癌、間質性膀胱炎(尤其更年期後的女性)、排尿機能障礙(如尿失禁),甚至心理上的障礙。在臨床上,急性膀胱炎只要在使用相對應的抗生素三天後,症狀必然會得到改善;而在治療中,適量的多喝水,並保持尿液的清澈透明也是很重要的
。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