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須接受「膽囊摘除術」的治療嗎?

分享給好友

在臨床上,「膽囊息肉」並非是罕見的膽囊疾病,但有些個案是在接受例行性健康檢查時才被知有「膽囊息肉」的病變;換言之,絕大部份的「膽囊息肉」病變是不會顯現特定臨床症狀的;但「膽囊息肉」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甚至接受膽囊切除的治療,卻是罹患者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雖然,在臨床上各學者的看法並不很一致,有些學者認為「膽囊息肉」本身是一種「癌前期病變」,最後會演變為「膽囊癌」;但另一派學者則認為「膽囊息肉」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因此,認為不需要接受預防性膽囊切除的治療。

雖然如此,倘若「膽囊息肉」罹患者伴隨某些病況或許亦要考慮預防性膽囊摘除,其中包括有:

   一、「膽囊息肉」直徑超過一公分以上者;

二、「膽囊息肉」合併膽結石的存在;

三、有強烈的「癌前期病變」變化者。

因此,膽囊息肉直徑小於一公分而不具臨床症狀者,則只要定期至少每半年追蹤檢查一次即可;一旦膽囊息肉在短期內明顯增長,或表面逐漸呈現粗糙的表徵,或膽囊壁有局限性增厚等變化時,才需要考慮「膽囊切除術」的治療。

事實上,「膽囊癌」本身沒有典型的特異性臨床症狀,因此不易在早期被察覺出來;此外,有為數不少的膽結石罹患者合併「膽囊癌」的症狀,被誤以為是膽結石而被掩蓋下來;但某些時候,某些「膽囊癌」在早期會有上腹鈍痛或不適感,所以才能在早期被診斷出來,而大多數罹患者則因膽結石在做膽囊切除時才偶然被發現的。在臨床上,末期「膽囊癌」的主要症狀包括有右上腹痛、黃疸、右上腹腫塊甚至及體重下降的現象;而為數不少的膽囊癌因右上腹腫塊才來就診時,大多數已是癌症有遠端器官轉移的末期了,也因而失去手術切除根治的機會。(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