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菌移植」給與「大腸內益生菌灌注」的臨床啟示

分享給好友

 基本上,糞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又稱之為糞菌治療(Fecal bacteriotherapy) 或腸菌移植(Intestin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其主要理論基礎是將糞便中所存在的細菌放置於腸管內,在1958年美國在臨床上曾以「醫用糞水」來輓救病患的實例。

根據文獻報導指出在臨床糞菌移植的方式包括肛門灌腸法(1958年) 、十二指腸管灌腸法(1991年),直腸管灌法(1994年) 、1998年大腸鏡灌治法(1998年)等不同的移植方法。在臨床上其主要的適應症是用於治療復發性難辨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炎症性腸道疾病以及某些自體免疫缺陷的腸道疾病。在實際臨床使用上,先將適量健康正常人的新鮮糞便與生理食鹽水一起攪拌混合均勻後,並將其過濾所產生的糞水灌注入腸道管腔內,以藉由糞便中所含有的正常有功能的腸道菌群,來抑制病患腸道中的有害菌群,而由此達到改善及調整患者腸道內「微生物生態環境」的目的,此亦謂之糞便移植療法的宗旨與目的所在

在早期臨床上,糞水可經由在鼻胃管或胃內視鏡檢查的過程中,將糞水慢慢地經由鼻胃管或胃內視鏡方式的給與灌注入病患腸道管腔內。但其亦難逃離不了受到胃酸、胰液以及膽汁鹽的分解與破壞之虞。此外,糞菌移植在臨床上亦不乏存有某些會受到爭議的地方,尤其罹患者對於糞便這種所謂排泄物的接受也有微言,其亦等同於「尿療法」的喝尿行為一樣。如今,無可厚非的是益生菌的給與對於某些腸道疾病的治療也已是大部分臨床醫師的共識,其再也不是一種所謂的「另類療法」了。而近年來更可經由大腸纖維內視鏡檢查過程中,將糞水直接灌注入結腸的近端如盲腸或升結腸處,使得糞水中生存的益生益更能安然穩定的移植在大腸黏膜上,並得以順利存活下來。此時此刻「大腸內灌注益生菌」的理論基 礎儼然而生,其在臨床上的成效以及其所扮演的角色的立基點,也就很顯然可見了。

基本上,在歐美國家早就有相關的論文及研究,顯某可藉由正常人的糞便移植到某些具有特殊病症的大腸疾病腸管內,並由此可獲得意想不到的療效,此即「糞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治療之謂

近年來,由於有為數不少的臨床醫師對益生菌在腸道疾病上的熱衷研究,而有更多的臨床實證醫學研究與探討,並由此顯示益生菌在腸道疾病如復發性困難梭狀桿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激躁性腸道症侯群(腸躁症)、潰瘍性大腸炎及某些自體免疫缺陷的腸道疾病的治療中,展現出更明確及更紥實的輔助治療的重要角色。

事實上,「糞菌移植」的主要理論基礎是先將適量健康正常人的新鮮糞便與生理食鹽水一起攪拌混合均勻形成懸浮液後,再灌注於存有腸道疾病罹患者的腸管內,其主要藉由糞便中所存在的含有的正常隨機性而具有功能的腸道益生菌群,來抑制病患腸道中的有害菌群,以作為腸道疾病的輔助治療,而由此達到改善及調整患者腸道內「微生物生態環境」完整性的目的,此亦謂之糞便移植療法的宗旨與目的所在。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