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感染症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染

分享給好友
「阿米巴感染症」是一種常見的偶發性腸道傳染性疾病,其主要分佈於全球各地,而普遍存在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阿米巴感染症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染,而狗、豬或猴則是少數的動物宿主;此外,在國外亦偶而發現在男同性戀的感染症中阿米巴本身主要是寄生於結腸內的單細胞原蟲,在其自然病史中分別表現出具有破壞性的「滋養體」以及具有感染性的「包囊」兩種不同的形態。包囊本身含有厚壁,抵抗力較強,也是阿米巴傳播疾病的主要形態。

阿米巴經由不潔的雙手、蒼蠅或吃下被包囊污染的食物後而感染個體,一旦包囊進人胃腸道到達小腸末端甚至結腸時,包囊壁被腸液消化變薄破裂而變為滋養體。滋養體本身會分泌溶解酵素來破壞腸黏膜組織,使得黏膜壞死脫落甚至形成潰瘍,潰瘍內容物排出後,使得糞便呈現果醬樣並帶有腥臭味。此外,滋養體偶而可深入腸壁的各層組織,引起腸道出血甚至穿孔,有時侵入血液到達肝臟而併發「肝膿瘍」。少數個案會合併出現「肺膿瘍」甚至「腦膿瘍」,極少數則出現「脾膿瘍」或肛門周邊「皮膚膿瘍」。

阿米巴感染的潛伏期由數日至數月不等,其在臨床上所表現的症狀輕重不一,但阿米巴感染症罹患者絕大部份是無症狀帶菌者,約佔其中的百分之八十五至九十,而其糞便持續排出阿米巴的「包囊」。少數罹患者在臨床上呈現陣發性腹部不適、腹脹甚至排便習慣的改變,此時在罹患者糞便中或許可以找到包囊。

在臨床上,典型急性阿米巴痢疾罹患者會呈現低度高燒、嘔吐、畏寒、裏急後重、血便,或是呈現醬紅色而具有腐敗腥惡臭糞便;罹患者每日排便次數在數次至十餘次不等在臨床理學檢查中,可以發現腹部有壓痛感,而常發生在右下腹部,糞便檢查可以找到「滋養體」的存在。

在急性阿米巴感染期時,如未能接受及時適當的治療,往往會轉為慢性腹瀉的疾病,不僅罹患者會主訴腹部不適,並伴隨著排便不規律,而常以「腹瀉」和「便秘」的症狀交替表現出來。急性罹患者應盡量臥床休息,攝取易消化的食物,便器更應消毒完全乾淨。在臨床治療上,則以metronidazole(Flagyl)為首選藥物。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