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病史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腎絲球高濾過率期:
此時腎絲球濾過率會增加原有的30∼40%,而腎臟體積反而增大 (增加約20%),但倘若能夠及時嚴格控制血糖,則腎臟體積增大的現象是可以恢復的。
二、微量尿蛋白期:
此時腎臟本身的微血管發生基底膜增厚的病變,尿蛋白排泄量大 致尚維持在正常範圍以內,有時則呈現間歇性增高(如在劇烈運 動後);大部份的糖尿病罹患者伴隨有高血壓、周邊血管神經病 變甚至視網膜病變。
三、明顯蛋白尿期:
即尿蛋白排泄率在5∼200μg/mjn(正常人小於10μg/min) 之間。事實上,有為數不少的糖尿病罹患者在經過十至二十年後,可能衍生尿蛋白流失的合併症,而其中有四分之一的罹患者在五、六年後併發「腎衰竭」;此外,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得知糖尿病罹患者在出現明顯的蛋白尿後,其平均存活期約在六、七年;在臨床上,某些個案則伴隨有下肢水腫、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高血壓的「腎病症候群」。
四、腎衰竭期:
尿蛋白排泄量逐漸增多,尿蛋白排泄率大於200μg/min,而二十四小時的尿蛋白大於500毫克,此時腎功能逐漸減退,其腎絲球濾過率降至10∼30ml/min以下,並且出現「高氮血症」甚至「尿毒症」,最後衍生腎功能衰竭,而必需接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甚至腎臟移植,才能苟延殘喘。
雖然,長期高血糖本身即可導致糖尿病罹患者衍生「腎病變」,但某些因素亦會誘使糖尿病罹患者加速併發「腎病變」,這些因素包括有高脂血症、感染症(尤其是尿路感染)、阻塞性腎疾病(如攝護腺肥大症)、慢性高血壓性心臟衰竭、藥物性腎病變(常見如X光顯影劑、非類固醇抗炎藥物)甚至抽菸;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罹患者對於上述誘因應儘量避免,以免在不知不覺中不幸衍生「腎病變」的併發症;而一旦衍生腎病變時,更應立即積極控制血糖以及血壓,同時,維持每日蛋白質攝取量在每公斤體重0.6至0.8公克之間也是很重要的。